经通络净
作者:曹干云
排除旧患万浊清
林辉济世善循经
并蓄兼收瑶汉路
悬壶重在问中兴
2025.5.6于瑶城
【每诗一评】曹干云先生的《经通络净》是一首融医术、文化与民族情感于一体的精致诗作。诗歌展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瑶汉文化交融的包容性以及医学振兴的时代使命感。在艺术表现上,诗歌善用双关意象、融合古今语言,达到了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医药事业加速发展的今天,《经通络净》的创作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幅医者仁心的精神画像,更是一曲文化交融的和谐乐章,一首中医振兴与民族复兴的时代颂歌。
诗题"经通络净"本身就是一个精妙的中医隐喻——既指经络通畅的生理健康状态,又暗喻文化沟通、民族交融的社会健康状态。创作地点"瑶城"点明了诗歌与瑶族文化的密切关联。首句"排除旧患万浊清"以强烈的动感意象开篇。"排除"一词充满力度,"旧患"既指患者积久的病症,也可引申为历史遗留问题或文化隔阂。"万浊清"三字描绘出一幅祛浊扬清的净化图景,令人联想到中医理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也与传统哲学中"浊降清升"的宇宙运行规律相呼应。这种净化既是生理层面的治疗结果,也是精神层面的提升境界。
第二句"林辉济世善循经","善循经"三字精妙地概括了这位中医的诊疗特色——既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又善于灵活变通。这三个字也暗含"通经活络"的中医治法,与诗题"经通络净"形成呼应。此句塑造了一位既恪守传统又富有实践智慧的医者形象。第三句"并蓄兼收瑶汉路"将视野从医术扩展到文化交融层面。"并蓄兼收"化用成语"兼收并蓄",描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瑶汉路"三字点明诗歌的民族文化维度,象征着瑶族文化与汉族医学的融合之路。暗示了中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展现了中华医学多元一体的包容性。
结句"悬壶重在问中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悬壶"典出《后汉书·方术传》,已成为中医的代名词;"问中兴"则赋予传统意象以当代意义——中医发展的关键在于探索复兴之路。这三个字既指中医事业的振兴,也可理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诗人将医者的个体实践与国家民族的中兴大业联系起来,升华了全诗的格局。
其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通过中医诊疗的场景,展现了三层递进的主题:1,医术层面:描绘了一位传统医者辨证施治、通经活络的诊疗过程,展现了中医"祛邪扶正"的治疗理念;2,文化层面:通过"瑶汉路"的意象,表现了汉族医学与瑶族文化的交融互鉴,彰显了中华医药文化的多元包容;3,时代层面:以"问中兴"收束全诗,将传统医学的当代振兴与民族复兴大业相联系,体现了中医发展的时代使命。
其艺术特色展现了两个鲜明特点:1,双关意象的巧妙运用:如"经"既指中医经典,也指人体经络;"路"既指行医之路,也指文化交融之路;"中兴"既指医学振兴,也指民族复兴。这种多义性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2,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诗中既运用"悬壶"等传统典故,又创造"问中兴"等现代表达,使古典诗体焕发现代生机。3,节奏与韵律的和谐统一:全诗虽未严格遵循平水韵,但"清"、"经"、"兴"等字的押韵,以及七言句式固有的节奏感,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其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首先,诗歌记录了中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与发展。瑶族有着悠久的医药传统,诗中"瑶汉路"的形象反映了汉族中医与瑶族医药文化的交流互鉴,这种跨民族医学对话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诗歌回应了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时代课题。"问中兴"三字尤其发人深省——在全球化和现代医学冲击下,中医如何保持特色又与时俱进?曹干云先生诗中给出了一种答案:扎根经典、开放包容、立足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