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学艺术创新与诗词楹联创作
肖宜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在全球格局深度调整、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社会思潮多元碰撞的当下,我们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学作为时代的镜子与心灵的回响,正站在历史的新十字路口,亟待探索前行路径,而文学艺术创新,以及传统诗词楹联创作,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正是我们突破困境、开拓新局的关键着力点。
一、文学精神:穿越时代的永恒坐标
文学精神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它承载着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怀、对社会万象的敏锐洞察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从《诗经》对百姓生活的质朴记录,到《离骚》中屈原对家国命运的忧思与坚守;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对人性解放的热情歌颂,到现代文学对战争创伤的深刻反思,文学精神始终是连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心灵的桥梁。
在当下,尽管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迷茫也成为许多人的困扰。文学精神的价值愈发凸显,它能够穿透喧嚣的表象,直击人心深处,为人们提供慰藉与力量。比如,加缪的《鼠疫》,表面上是对一场灾难的描写,实则蕴含着对人类在困境中如何坚守尊严、反抗荒诞的深刻思考,这种精神力量跨越时空,在今天依然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对于当代作家而言,应秉持这种文学精神,深入生活的肌理,挖掘人性的复杂,以作品回应时代的叩问,让文学成为照亮时代黑暗角落的明灯。
二、文学艺术创新:顺应时代的破茧之举
(一) 题材拓展:拥抱多元现实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生活领域与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题材空间。除了传统的爱情、历史、乡村等题材,科幻、人工智能、网络生活、生态环保等新兴领域正逐渐走进文学视野。科幻文学作家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通过构建一个未来北京折叠成三个空间的社会结构,探讨了阶层固化与社会公平等现实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作家们应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感知,勇于涉足新领域,以独特视角展现多元现实,使文学作品更具时代气息与现实意义。
(二) 表现手法革新:融合与跨界
在科技赋能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文学创作可借鉴电影、戏剧、绘画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丰富自身的表达。例如,意识流小说借鉴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打破传统叙事顺序,以跳跃的思维和碎片化的情节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文学与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的跨界合作也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一部成功的小说往往能衍生出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功,还通过电影、主题公园等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扩大了文学的受众群体,也为文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动力。
(三) 传播方式变革:借力新媒体
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格局。网络文学平台的兴起,让文学创作门槛降低,大量草根作者得以崭露头角;社交媒体的发展则使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作家应积极适应这一变革,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作品,与读者建立紧密联系,了解读者需求,从而创作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学作品。同时,新媒体也为文学实验提供了空间,如超文本小说、互动小说等新型文学形式,在网络环境中应运而生,它们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模式,赋予读者更多参与创作的权利,为文学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诗歌楹联创作经验: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奏鸣
诗词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与创新诗词楹联创作,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坚守格律与音韵之美
格律和音韵是诗词楹联的基本规范,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平仄协调、对仗工整、押韵和谐,这些规则使诗词楹联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应严格遵循格律要求,熟练掌握平仄、对仗、押韵等技巧,确保作品在形式上的工整与优美。例如,在七律诗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的平仄交替规律。比如诗仙李白三首1、《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黄鹤楼送孟告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娟”。
吕蒙正
寒窑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毛主席《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以上几首古风古韵诗歌,具有生命力、感召力、吸引力等独特魅力,千百年来依然绽放光彩,这就是中华文化经典国粹瑰宝,代代相传与发展的文学精神时代之光。
在新时代下,如何写好经典诗歌楹联,必需具备以下文化素质与修养。
一、扎实的诗词功底
熟悉格律规则:了解诗词的格律要求,如平仄、押韵、对仗等,使诗词在形式上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丰富的词汇积累:广泛阅读经典诗词作品,积累丰富的词汇,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情感和意境。
三、 深刻的情感体验
真情实感:诗词源于内心的情感,只有亲身经历、深刻感受,才能写出真挚动人的作品。
四、独特视角:从独特的角度观察生活、体验情感,使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韵味和深度。
五、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善于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细节、自然景物、人物情感等,为诗词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六、 丰富想象:借助想象,将现实与虚幻相结合,创造出新奇美妙的意境和意象,使诗词更具感染力。
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七、文化底蕴:了解诗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哲学思想等,使作品更具文化底蕴。
八、传承与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赋予诗词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九、反复修改琢磨
精心雕琢:对诗词的语言、结构、意境等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力求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十、 听取意见:虚心向他人请教,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作品。
才能营造出抑扬顿挫的韵律效果,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格律要求,如拗救、孤平避免等,也应深入研究、灵活运用,以提升作品的格律水平。
(二) 融入时代元素与生活气息
诗词楹联创作不能脱离时代与生活,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新时代,我们应立足当下,关注社会热点、民生百态,将时代元素融入诗词楹联创作中。比如,描写现代科技发展,可创作 “神舟探宇追星月,高铁驰风越岭川”;振兴乡村,反映脱贫攻坚成就,“穷乡旧貌随春去,富路新颜伴梦来”。创作一些赋予新时代诗歌经典文学作品,既能展现时代变迁,又能使诗词楹联贴近生活,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此外,在语言运用上,可适当融入现代词汇和口语表达,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近年来兴起的现代诗、散文诗、散曲等这些题材出现,也是创新创作的体现,但要注意把握好度,避免破坏诗词的整体意境和美感。
(三) 创新思维与表现形式
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诗词楹联创作也需要创新思维,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可以尝试运用新的意象和隐喻,突破传统意象的局限,赋予作品新的内涵。例如,将 “二维码”“无人机” Al智能等现代事物作为意象写入诗词,展现时代特色;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例如象征、暗示、意识、景观等,丰富诗词楹联的表现力。同时,还可以开展诗词楹联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映衬,提升诗歌楹联文学艺术价值和传播效果。
四、总结与展望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与进步,A1智能的问世,人文艺术创新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以文学精神为引领,勇于探索创新,在题材、表现手法、传播方式等方面不断新突破,创作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更好地反映新时代风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重视对传统诗歌楹联古风古韵经典作品,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国粹经典与创新,坚守其格律与审美规范,融入时代元素,让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展望未来,相信通过广大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艺术价值和时代特色的文学经典作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让文学精神成为照亮时代前行道路的永恒之光。
谢谢大家!
2025年4月12日
作者简介:
肖宜福,男,大专,农艺师,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天府诗社理事会员,赣南诗联会员,信丰县诗联会员,荣获一二三等奖,优秀、入围、先进等奖项繁多。小说、诗歌、散文、技术论文等文学作品千余篇,几十家文学书社和网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