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俺村优秀人才正忙着给村民写春联呢!个个精神焕发,挥毫泼墨,赐福献瑞。村民们满怀辞旧迎新的喜悦,尽情欣赏着每幅春联带来的祝福!
蛇年喜迎春,书协摆龙阵,松鹤延年寿,福满喜盈门。优秀人才群,笔墨送温馨。年年搞活动,岁岁念村民。歌唱新时代,欣欣向荣吟。
俺村这个优秀人才工作群,实在太好了!好到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好的地方太多了,简直数不胜数,一言难尽。那我就挑重点说说吧……
目前,西北留村在外优秀人才工作群活跃非常,几乎每天都有诗歌、散文、美篇分享。这个群是俺村人的骄傲,是文化兴村的拉拉队,为助推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村志的编修中功不可没!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该群始建于2017年7月初,初衷是为修志和加强村民与在外工作人员的联系。时至今日,长盛不衰,成为西北留村文化兴村、推动家乡巨变的领头雁和排头兵。
该群人才济济,年龄最大的成员90岁,人员遍布北京、上海、云南、广州、内蒙古、苏州、邢台等地,堪称庞大的人才摇篮。能加入该群是一种骄傲,因为这里充满正能量,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能领悟做人的道理,更有浓浓的乡情和亲情。
该群成员文化素质高,人人怀有热爱家乡的情怀。每天,大家都会关注群里的动态,浏览群里的活动,这里已成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传递各方信息的桥梁。乡愁热度高,凝聚力强,打破了以往同学群、战友群的单调互动局限。如今,群内不分年龄、行业、职位、贫富,成了地地道道的同乡联谊群。大家通过此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互帮互学,情谊真挚。
其实,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治村策略、活动范围和联系群众的方法,俺村也不例外。随着村庄的发展和工作需要,俺村还建立了“心连心群”“书法协会群”“文学协会群”“戏曲群”等,大大方便了村委会与村民的联系,起到了良好的联谊效果。
俺村这个在外优秀人才工作群是个特殊的群体,思想进步,政治素质高,覆盖面广,影响力深,能解决实际问题。自筹建以来,发挥的作用数不胜数。究竟做了哪些事?还得从头慢慢说起。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2013年3月,西北留村率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正好赶上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热潮。由于工作突出,俺村被列为邢台市第一批“精品”改造村,当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农村面貌改造先进村”,奖励50万元。我本人也被授予“农村面貌改造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7年,俺村荣获“国家住建部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称号,并在河北电视台播出,榜上有名。
荣誉给了我们动力,也激发了我用文字记录历史的念头。或许是因年龄增长和对工作的情感触动,我常常追忆过去经历的喜怒哀乐。心想,古宅、古物、旧房、村庄的原貌,拆去的已不复存在,留下的也不多了。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历史,不忘先贤,永记乡愁,让在外工作的人记住回家的路——无论走多远,西北留村永远是他们的根。我们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回家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村风正气。这就是西北留村时任两委干部的真实想法。
什么叫巧合?或许是先祖暗示,让我完成一项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2013年5月,我正在忙街道改造工程,村民张双群说,他家翻盖房屋时,在窗台下拆出一块张氏家族石碑。紧接着,村民张世修拿来一本民国三年的张氏家谱。恰巧,镇领导又给了我一本《洛阳简志》。无意中得到这两件“宝物”和一本志书,我从中看到了张氏文化的精髓和西北留村先贤的真实事迹,更激发了我撰写村志的想法。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时任西北留村党总支书记任先计,得到了大力支持。说干就干,马上组织人员开始行动。
编志人员经过不足半年的紧锣密鼓收集整理,初稿基本完成。为做好修志宣传,借春节之机向村民公开展示。从此,西北留村翻开了千百年来大家从未听说过的先贤故事,这一举措得到村民认可,也激励村志编委会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
为求有据可查的资料,我曾一度陷入困惑,身体也受到影响,甚至遭到别人的白眼,对我的做法不以为然。但我不管这些,像着了魔一样,没有停步。坐在办公室查资料,走出去求证,多次召开家族会征求意见,终于制成了全村25个姓氏的手工世系草图。心里当然高兴,默默笑对一项又一项的成果。
心想,单靠村里这些人,面太窄,知道的还是太少。如果盲目褒贬某些事,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功亏一篑,日后如何向村民和村党支部交代?
我彻夜难眠,思考如何完成村志的撰写。最终决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宣传、多征求意见,广招人才,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浩瀚的修志工作中来。这是唯一的途径。
带着不服输的责任感,我上过山东、太原、平阳,奔走于邢台、沙河市、民政局、人武部、复员军人退伍局,多方寻找资料;召集80多岁老人和各家族长开座谈会;得到邢台市地方志专家翁振军、沙河县志主编冀彤军、邢台市地方志办主任孟朋文、区地方志办专家贾建红的帮助。经过几番修改,村志质量明显提升。在充足的外援和内力支持下,我觉得还需要一个审核程序,必须得到本村人的认可和帮助,这样会更加圆满。因为村志是写给村里人看的,写的是村里的事,必须得到村里人的认可。这就需要请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补充一些内容,填补缺失。
我突发奇想:何不建一个在外工作人群,让他们参与进来?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这些人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才能的优秀人才,我十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时不我待,我到村委会办公室,开始把我认识的人拉进群,边拉边互动,一直到傍晚才结束。当天拉入群员达60余人。
为发挥优秀人才工作群的最大效果,7月13日,我在群里发布了公告:
公告:凡进入本群的乡友,为便于相互认识,请首先修改真实姓名,然后向群里打招呼,说明工作地点和单位,为今后沟通奠定基础。
声明:本群杜绝发广告、拉赞票、传播违法违纪信息,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多宣扬优秀人和事、优秀文章,以传播正能量为宗旨,以造福西北留村子子孙孙为目的,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建群后,我首先在群里发了一些村里的照片,比如古槐、襄湖岛湿地风貌、街道提升的新貌等。群友们争先点赞,互动热烈,西北留村文化兴村由此走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高潮。 紧接着,我在群里倡导在外优秀人才写些对家乡的印象,为村志提供素材。张清林老革命率先登场,诗文并茂,天天有话说,成了群里的主角。随后,张清奎、李晓明、李小平、林海善、张清亮、张金中、任路军、张合军、李文朝、张爱民、林新学、李君奇、任如群等人,以诗歌、散文、书画、美篇等形式向村志编辑办递交了作品,累计收录上百篇精品文稿。从此,写作热潮高涨,参与人员递增。
张清林老先生知识渊博,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年轻人崇拜的偶像。他工作在云南,生活在云南,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他曾对我说:“远在千里之外,每天都思念故乡,无法入眠。自有了这个群,我不再寂寞了,时不时能看到、听到家乡的声音,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变化,心里十分高兴。有这个群真好!我每天都去群里浏览一圈,睡得比以前香了,不再胡思乱想了。”其实,建群的灵感也部分来自这位老革命的思乡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10月,在村两委和在外优秀人才的支持与配合下,村志编委会用了六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近26万字、395页的首部《西北留村志》和《留住乡愁》两本书的撰写,还树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刘伯温故土纪念碑两座,为西北留村历史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永久性史料。修志款项的70%来自在外工作人员。
成果中有苦有乐也有甜,其间走过漫长的编写历程,如今迎来崭新成果。对我而言,成立西北留村在外优秀人才工作群是一生的骄傲,倍感欣慰。因为她的存在,为西北留村带来了多项荣誉,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俺村村志和村史馆的开馆仪式曾在邢台电视台“美丽邢台”栏目专题播放,村志编写还受到邢台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颁发的“具有学习推广价值”证书。
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创新是俺村的发展根基、强村之本。工作的付出,喜获回报,省、市、区授予多项荣誉:
2018年,西北留村被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认定为“省级文化礼堂”百所农村之一;
2018年,被邢台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家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先进村”荣誉称号;
2021年,被中共邢台市委、市政府评为2018-2020年度“文明村”;
2020年,被信都区委、区政府评为“双优三星级党支部”。
这些荣誉称号与在外优秀人才的工作密不可分,功劳簿上定有他们的一半。
不忘初心,未负韶华。历史是一面透视镜,先贤功德是后人永远学习的榜样。村志的出版,在西北留村历届两委的支持下,凝聚了优秀人才、村民及各姓代表的心血,从人力、物力、财力到编审、印刷、捐款,大家无私奉献,已载入史册,永传后人!
如今,西北留村优秀人才工作群依然活跃,在村里开展书画、体育比赛、文学创作、文艺宣传等活动,为各项工作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些人才不遗余力,在外致富不忘村,学成知识不忘传承。林新学、张清亮、李君奇、王志国、任正祥等一批志愿者,经常回村传授知识,捐款捐物,功不可没,成为新时代的模范带头人。
如今走进西北留村,你会看到独特的文化阵地:优秀人才学历榜、当年考入本科大学学生榜、村史馆、档案馆、石文化馆、书画一条街、张氏家风家训馆、百米长廊千年历史文化画卷。《西北留村志》《留住乡愁》《张氏家谱》成为教育子孙后代、撰写村史、寻找根脉的依据,可供随时查阅翻看,极具文化参考价值。
这些成果离不开西北留村历届党总支和村委会的支持。2024年,村委会专门盖了几间房屋,让在外工作人员找到了归属感,感受到家的温暖,并提供了活动空间。相信未来,在西北留村两委的领导下,路会越走越宽,爱心奉献的志愿者会越来越多,美丽乡村建设会更上一层楼,优秀人才工作群将成为长盛不衰的传播纽带与先锋队。
期盼西北留村文化建设越办越好,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也期待更多人加入优秀人才工作群参与互动,为家乡发展助力,增光添彩!
【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信都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信都区西北留村原党总支书记,村级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