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老巢”:几代人的心灵栖息地
作者:张泽新
来到兰州,除了打卡甘肃省博物馆,我最想探望一个喜爱很久但又素未谋面的老朋友。它就是有如一股蕴藏丰富矿物质的清泉,静静流淌了40多年,润泽滋养了无数读者心田,在中国期刊界久负盛名的《读者》杂志社。我来看望它,就是探望我心灵的导师,也看看自己曾经的青春。
提起兰州,很多人会想到一条河、一本书、一碗面。一条河是黄河,一碗面是牛肉面,一本书就是《读者》。这本杂志曾经风靡全国,是我当年课外阅读甚至参加工作后业余阅读的最爱,不仅承载着一份对知识的敬仰,更记录着一段与文字不解的情缘。跟我一样,几代中国人的青春,都和它有着或深或浅的故事。
《读者》就像一本装满人生百态的相册。每一页都展开着不同的故事,里面有感人至深的情感叙事,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细腻描写,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淌入心底,滋润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一次次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和爱的美好,让我们在他人的人生经历中找到共鸣,重新审视身边的情感纽带,感悟爱的真谛。
《读者》俨如一个汇聚哲学思考的智囊。从古老的哲理名言到现代的创新观点,从东方的含蓄智慧到西方的深邃思想,它有如一位博学的智者,将各类知识与感悟精心编织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对生活困境的思考,还是对未来理想的探索,在这里都能找到启迪与指引,引领我们突破思维的局限,去探索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真理和智慧。那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读者》宛若一把解锁未知领域的钥匙。那简洁而富有韵味的文字,像一把精致的钥匙,解锁着一个个未知的领域。它带我们领略不同的文化风貌,不出家门就能漫步于异国的大街小巷,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它带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力量。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选的明珠,在编辑们的妙手下串联成一条璀璨的项链,佩戴在读者的心灵之上,成为开启心灵的钥匙,增添的不仅是文化的底蕴,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向往。
《读者》恰似一位慰藉迷惘心灵的挚友。这本杂志以其优美灵动的文字,宽容友善的温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为我们带来了迷惘中的希望和困境中的鼓舞。它不只是一本普通的大众杂志,更是一块凝聚了中国人的根与魂的精神净土。它是一种陪伴,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旅途、寂静的夜晚;它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追逐梦想;它是一种滋养,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着一份纯净与淡然。它无愧于“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这一崇高赞誉。
去年7月31日,我来到了位于兰州市黄河之畔的读者大道568号读者大楼门口。抬头仰望这倾慕已久的文化殿堂,心情难免有些激动,恭敬地打量着《读者》大厦的雄姿。在这个院子里,有两个展馆,一个是读者博物馆,一个是插图艺术馆。
场地面积965平方米的读者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读者品牌命名的文化圣地,收藏着所有人的青春回忆。博物馆通过图文、场景复原和展品陈列,不仅生动讲述了“读者”的根和魂,也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地追溯了党的出版事业在甘肃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历史源头,是甘肃出版史的一个缩影。
读者博物馆以时间轴为主线,以1949年8月兰州解放为起点,分设了序厅,“同心创业、薪火相传”,“锐意进取、茁壮成长”和“发愤图强、走向辉煌”四个单元。作为系统展示读者出版集团辉煌成就和精神文化的载体,读者博物馆不仅讲述了“读者人”勇于奋斗的故事,更呈现了“读者”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是“读者”品牌深厚文化底蕴的璀璨展现。全馆通过故事的叙述、场景的营造和展品的陈列讲述,游客可以沉浸式地体验“读者”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走进读者博物馆,看到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读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美好的纸媒时代。从泛黄的书页到精致的期刊,2000余件展品静静地诉说着故事,每一本、每一页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情感的共鸣。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岁月的沉香和智慧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要记录下这份静谧与深邃。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独具匠心,将读者杂志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从最初的创刊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读者》杂志封面墙、复原的杂志社编辑部、老式凸版印刷机、图书期刊、文件书稿、读者书信、一系列资料图表、珍贵照片……置身于展厅,如同徜徉于历史长河之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一帧帧珍贵画面在眼前“闪现”,一个个历史瞬间在脑海中“倒回”,一件件实物使人触发对历史的沉思、对现在的珍惜、对未来的期待。
《读者》创刊于1981年4月,当时叫《读者文摘》,由理工男郑元绪、胡亚权两人创办。“读者文摘”四个字由赵朴初先生题写,刊徽“小蜜蜂”由我国平面设计界的泰斗陈汉民教授设计。首份出版的《读者文摘》,就印了3万份。到年底,杂志印发量达到9万份。1984年,印数就突破了100万份。在那个大众对知识与文化普遍饥渴的年代,这份杂志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迅速填补了人们心灵的空白,成为无数家庭书架和枕边的常客。
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读者》犹如一扇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带我们认识了世界更广阔的模样。感谢上苍,让我们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通过阅读《读者》找到生活的充实和欢乐。它不仅让我们享受阅读的乐趣,还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和庄重。那些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作为受益于《读者》数十年的读者,我感恩它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给了我质朴、真诚、热烈、包容的人文观,成为我青春年少时的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我在懵懂与探索中成长。无数挑灯夜读的日子,太多被优美文字触动心弦的瞬间,都化作一道道深深的烙印,镌刻在我的生命里。
1993年,《读者文摘》因版权问题,正式更名为《读者》。此后,《读者》一路高歌猛进。到2006年,转企改制为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发行量超过了1000万册,创下了“中国和亚洲第一期刊”的神话。2015年,“读者传媒”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被评为“中国期刊第一股”。2017年,读者出版集团与飞天出版传媒集团实施战略重组,业务涵盖出版发行印刷、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教育装备等多个板块。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读者》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拥抱新媒体,推出电子版杂志、在线阅读平台及各类移动应用,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同时,杂志坚守纸质版阵地,以精良的装帧设计与触手可及的质感,为读者提供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体验。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的交融,特别是“点·线·端+全民阅读”的“读者方案”逐步实施,无疑为《读者》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互联网时代仍能保持强大影响力。如今,《读者》这颗“黄河风情线上的明珠”,不仅没有被风沙淹没,反而卓然绽放成一朵永不凋谢的文化之花,在狂风黄沙的衬托下闪耀出熠熠生辉的恒久光芒。读者集团已实现了从“一维出版”向“多维运营”的成功转型,横跨出版、印刷、发行、文化创意、文旅研学、物业管理六大板块,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向着“百年文化老店”挺进。“读者”品牌连续第20次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品牌价值473.69亿元。
《读者》“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内容丰富多样,文苑,人物,杂谈,话题,人生,生活,文明悦读,意林等,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从文学艺术到自然科学,从随笔闲谈到处世哲学,从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到职场规则、前沿科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常识,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活的苦辣酸甜、奋斗励志、青春故事……一本杂志,囊括其中。那些富含哲理的故事、饱含深情的散文、犀利独到的评论,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提升了我的写作技巧,丰富了我的人生观。
《读者》杂志有两大特质,一个是市场化基因,一个是优质内容。销量神话的背后,是一群精益求精、优中选优的“读者人”的匠心付出。他们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视高品质内容为杂志的生命,坚定走“品位—质量—效益”之路,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不断追求卓越品质。每期杂志50余篇文章,要从读者推荐和编辑选择的3万多篇中外文章中层层筛选细磨。每一篇入选的文章,都要求视野开阔、有共鸣、有情怀、有品位,即便是幽默与漫画,也是“灵魂的一笑”。一篇海淘出来的文章,前后要经过6个环节细筛。选稿的“筛子”既包括开阔、共鸣、情怀、品位,还包括丰富性、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等,更重要的是大众性、故事性、情感性。
大道至简,大巧若拙。编辑团队对稿件的校对,是出了名的的严要求、高标准。《读者》刊出的文章不是原样摘录照登,而是精心编辑修改过的。我仔细察看了部分编辑们修改校对的原件资料,发现有些选中的报刊发表的作品,被编辑改成了“大花脸”。编辑们对所有拟用稿件,都要从干净、简洁、准确的角度进行认真斟酌、修改和打磨,直至语言纯净,简洁明了,观点鲜明。可见编辑们的工作量多大,多么辛苦和严谨。每期稿件不少于13个校次,差错率总体控制在万分之0.5以下,部分期数差错率在万分之0.25以内。正是这样的匠心坚守,造就了“读者现象”“读者魅力”“读者气质”。
创刊以来,杂志社不断推陈出新,先后推出《读者》原创版、台wan版、校园版、港澳版,其中台wan版是第一本、也是迄今唯一一本获准在我国台wan地区公开发行的大陆刊物。此外,还授权出版《读者》盲文版及维吾尔文版、哈萨克文版。以“读者”品牌打造的期刊群,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对优质内容的需求。
在博物馆的作家墙前,几乎每一位访客都能找到自己的偶像。大咖级的作家有冰心、梁实秋、丰子恺、孙敬修、巴金、沈从文、老舍、朱光潜、王蒙、杨绛、金庸、海子、三毛、莫言、郑渊洁、陈忠实、周国平、王小波、阿来、余华,等等,都是《读者》的作者。这面作家墙不仅是《读者》的发展史,其背后,更是“读者人”对出版事业不懈追求与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我仿佛可与每一位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听他们聊人生苦乐和世界意趣,领略文人风采和大师风骨,感受他们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以及那份服务于读者、传递真善美的坚定信念。

文不离图,图不离文。走进读者插图馆,我被展出的插画深深感动,这些都是《读者》杂志过去四十年中的经典插图,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巧思,欣赏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每一期的封面,都是一个充满美学的视觉盛宴。比如,在麦田里拉小提琴的梵高,色彩绚烂、自由烂漫的油画,让我记忆犹新。每年24期,风格多样,创意无限,每一期都是那么温暖、疗愈,又充满惊喜。封面之外,每一期精选的艺术、绘画作品,让艺术的美感变得触手可及。从垃圾组成的动物图像,引人深思的创意广告,到国风漫画,摄影大赛获奖作品。每一张图片,都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震撼的视觉冲击。不定期收录的优秀画作,也是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和心灵疗愈。
这座独特的艺术馆是全国唯一的插图馆,共展出了95位知名画家的460多幅作品。作品风格多样,涵盖了水彩、水墨、油画、刻墨、数码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幅作品都是对文章主题的精妙诠释与艺术升华。这个插图馆为广大读者开辟了一条重新认识《读者》、发现《读者》之美、深入感受《读者》丰富内涵的独特路径。
来到读者荣誉展示区,发现这里陈列着《读者》杂志历年来数不胜数的获奖证书和荣誉。可以说,《读者》这些年获得的荣誉和证书,真的是拿到了手软。1999年,首获中国期刊界最高奖“国家期刊奖”;2001年,被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2003年、2005年,再获第二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2006年,被商务部列为知名品牌,成为“多彩甘肃、精品陇原”的重要标志;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2013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同时入选“2013年度最受读者欢迎的50种期刊”;2017年,杂志社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读者》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度全国少年儿童喜爱的百种优秀报刊;2018年,《读者》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入选第九届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2021年,杂志社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2024年,被中国作协全民阅读办公室授予“全民阅读第一刊”。这些重量级的荣誉都是对读者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对他们坚持高质量内容的最好证明。我不禁为这份对文字的执着与热爱所打动,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之路。
有人说,这么多年来,《读者》之所以一直被认可,是因为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杂志了,它是我们人生成长路上的重要见证者,曾经陪伴我们走过一段低谷的岁月。在博物馆的角落里,有一个互动区。这里,游客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读者的创作中来,无论是写下自己的感悟,还是分享一段难忘的阅读经历,都能成为这个空间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一封封读者来信,直击心灵深处:“心灵的避风港,时代的心灵史。”“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 “《读者》不只是一本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杂志,更是一方可以卸下疲惫和浮躁的精神家园。”“喜欢看《读者》的孩子坏不了。” “《读者》杂志以纸张砌出文学的万里长城,丰润读者心灵,壮大社会的精神厚度,功业彪炳。”“能做一名读者是幸福的,我思想,故我美丽;我阅读,故我存在。”“《读者》创办四十年,成就了中国文学阅读的美章,是许多人心中的宝物。”“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字里行间,是读者与杂志不解的情缘,也是我们共同的青春见证。我拿起笔,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一句简单的话语:“愿文字的力量,永远照亮前行的路。”
走出博物馆,我再次对读者大楼前的《读者》杂志LOGO设计进行仔细端详。其LOGO设计以蜜蜂为象征,寓意着文摘性质。正如蜜蜂辛勤采花酿蜜,为人类提供物质食粮,《读者》杂志同样致力于采撷文艺精品,为读者奉献精神食粮。这一设计不仅巧妙地传达了杂志“博采中外、荟萃精华”的办刊理念,更通过“小蜜蜂”这一形象,自然而含蓄地传达了《读者》杂志在传播知识、滋养心灵方面的深远意义。
不经意间,我突然发现,读者办公楼前的一方小水池里,有用石刻活字排着《礼记·中庸》里的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寥寥百字,让我进一步读懂了“读者”。“读者”数十年积淀形成的精神品格,恰好贯穿着“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底蕴深,有韧劲,能坚持。
告别读者博物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收藏与展示的场所,更是无数读者心灵的栖息地。它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兰州的诗意与温暖,探寻到了属于《读者》的优雅与深邃,同时,看到了文字的魅力与力量,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与书籍相遇的机会,回味那种指尖触碰纸张的感觉,享受那份沉浸在文字中的宁静。我要说,在我眼中,“读者”既是名词,代表真善美、正能量;又是动词,表示向上、向善;还是形容词,意味着清新、隽永。《读者》,这本温润如玉的杂志,确如一股清流,滋养着无数读者渴望知识与美好的心田,也映照出了兰州这座城市深藏于骨髓的文化底蕴。
回望读者博物馆,我仿佛听到了文字在时光中轻轻回响的声音。它们如同一首首悠扬的旋律,穿越时空的阻隔,与《读者》的读者产生共鸣。而我也将带着这份对文字的热爱与敬仰,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追寻那些属于我的、独特而美好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