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我院门诊楼建设
国世忠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十六号的原青大附院门诊楼,和青岛市基本同龄,历史悠久,饱经沧桑。自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九四年,作为医院门诊楼使用,经历了九十六年的风风雨雨。先后经历了德占时期,日占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直到一九四九年解放,这所历经磨难的老建筑,才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成为了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楼,一九九三年成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
这所使用了近一个世纪的门诊楼,已经是老态龙钟,千疮百孔,难能发挥正常功能,难能适应我院医疗教学科研的需求,更不能满足青岛市人民医疗健康的需求,也和青岛市改革开放,沿海国际大都市的称谓极不适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高绪孟院长那一届领导班子,一上任就直面这一问题的困扰,成了领导班子的一块心病,到八十年代末,遂萌生了拆除旧门诊楼,建一所新门诊楼的大胆设想。后提交党委会,院行政办公会研究,反复论证,最后下决心,排除面前的一切困难,建一所现代化的门诊楼。决心虽下,但各种困难接踵而来。那个年代,国家对外改革开放刚开始,国家经济状况很差,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尤其是文教卫生欠债很多。但定了的事,迎着困难也要上,从此开始了艰苦的漫长的拟建门诊楼的基础性准备工作。
路虽远,行则将至。院领导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层层召开专题会议,动脑筋,想办法,首先给卫生厅打报告,给省计委打报告,给青岛市城乡建委打报告,给……,利用一切机会,向各级领导汇报,奔走呼吁,讲建设门诊楼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可以说费劲了心思。记得,青岛市分管城建的宋副市长,在我院干部保健部修养,我陪同高院长去看望并了解病情,借机和老领导汇报我院拟建门诊楼的想法,争取得到市政府的支持,宋市长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更令人难忘的是,在九十年代初,一个初冬的上午,山东省副省长张敬焘来我院视察工作,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向领导汇报工作的好机会。我院是省直单位,但离省城远,难有机会和省政府领导接触。院里老领导都知道,张省长在六十年代初到文革期间,曾任青岛市委书记,他的家就住江苏路小学斜对面,对附属医院应该不陌生。
那天上午,院班子成员按时在会议室静候,九点过后,张省长如期而至,高院长对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领导介绍我院与会人员,汇报医院的概况,目前存在困难,主要是门诊楼面积小,且年久失修,已失去维修价值,不能满足青岛市民临床医疗方面的需求,恳请省政府给予支持,建一所新门诊楼,还汇报了其他方面的问题。
后来,大家陪同张省长参观了新建成的病房大楼,边走边受到了领导的啧啧称赞,后又折返到门诊楼,恰是门诊高峰时间,大厅内,人挤人,人声嘈杂,空气污浊,一楼急诊室门口,还有临时加的急诊床,我们心里都忐忑不安,张省长深有感触的说,的确是拥挤啊!像赶大集。视察完毕,张省长和我们一起合影留念。临别时说,我要把看到的情况,和有关部门通报,让有关部门来实地考察。张敬焘(前排中)来我院视察工作,与高緖孟院长(前排左三),胡有谷副院长(前排右二),及班子成员合影,左一(为本文作者)。
为了把门诊楼工程,由理想变为现实,班子全体成员,凝心聚力,迎着困难,知难而上。不论到省里开会,还是到市政府办事,利用一切机会,汇报我院急需建门诊楼的重要性,可以说,费尽了心思,记得,我曾陪同高院长,到俞正声办公室,汇报门诊楼建设事宜,俞书记说,老高,需要市里办的事你只管说,政策范围之内的事,市政府一定给予大力支持,后来,他把我们带去的报告,批转给了市政府相关领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省市领导的关心下,在张省长的直接过问下,山东省财政厅黄克华厅长,省计委主任及投资处秦柯处长,社会处胡树处长,孙琴副处长,多次来我院视察调研,听取我院关于门诊楼建设的汇报。财政厅黄克华厅长(前排中),来我院视察工作,与高绪孟院长(前排左一),谢德新书记)前排右二,苗志敏副院长(前排右一),等领导合影,后排右一(为本文作者)。
后来,山东省卫生厅张青林厅长,计财处李建龄处长,宗玲副处长,在医学院领导陪同下,多次来我院考察调研门诊楼建设准备工作,指示我院,科学做好门诊楼工程基础性准备工作,如建设门诊楼的详尽论证报告,请市建委,市房产局做门诊楼的鉴定报告,请设计部门做好医院的总体规划报告等等。山东省卫生厅张青林厅长(前排中间),在医学院李珏声院长(前排左二),高緖孟院长(第二排右四)陪同下,视察我院,第二排左一为本文作者。
为了加快门诊楼建设,受院行政委托,胡有谷副院长,数次赴上海,请国内一流设计单位,著名的上海规划设计研究院给我院做门诊楼的规划设计,及我院总体规划设计,著名设计专家杨雄楚,李军,无数次亲临现场考察,勘测,论证,在我院基建处的配合下,设计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对门诊楼的理想设计,我院的意见是,在原门诊楼狭小的地面上,设计面积尽量要大,以满足日益增加的门诊量的需求。青岛市规划局总工张海琦及专家组,实地考察后表示,这位置不宜搞体量过大的建筑,否则,与周围城市面貌不协调,还要控制设计高度,即在前海瞭望观象山不受新建门诊楼的影响。我院提出新建门诊楼能否尽量往北延展,但离北侧的同位素楼已经很近,基坑十几米深,极易危及同位素楼的安全。门诊楼东西两头已被江苏路,平原路限死,绝不可再往两端延展。就在这么多客观困难条件下,上海的专家拿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经三方反复切磋协商,最终获青岛市规划局批准。 在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省市政府的关心下,经过数年的努力,我院门诊楼工程,于一九九二年,作为山东省卫生系统重点工程,正式立项,由省财政拨款,不足部分自筹解决。我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消息在干部职工大会上公布后,全院职工欢欣鼓舞,无不为之振奋!高院长立即召集基建处全体员工会议,进行动员,布置门诊楼建设工作,大家愉快的接受了任务,成立了门诊楼工程专班,进行了详尽的分工,大家向院领导表决心,一定不负全院职工期望,保质保量,配合工程队,圆满完成门诊楼工程。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旧门诊楼的搬迁,这座近万平方米的门诊楼拆除,门急诊安排在哪里?大家深知,我院在青岛市医疗行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门急诊任务重,不可能不设门急诊,又一个困难摆在了领导班子面前。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办法总比困难多,经与有关职能部门多次开诸葛亮会,经再三实地考察,决定将门诊楼现有功能,化整为零,功能能合并的即合并,能放到病房的即和病房整合在一起,如把检验科合到病房检验,放射科并入放射楼,部分小专业,搬到江苏路教学楼,一部分门诊搬至同位素楼,行政办公大面积压缩,记得,高緖孟,胡有谷,翁维权三位老院长挤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的西向房办公,室内只能放2张三屉桌。中层职能科室医务处,护理部,科研处,总务处等都搬至临时房,几个人挤在一小间房子,冬天冷,夏天热,但大家顾大局识大体,毫无怨言。拟将大部分门诊搬至平原路地下防空洞,但防空洞洞窄,潮湿,通风差,采光差,上下水,地面,墙面都多年失修,需要大面积改造。工作量大,为了旧门诊早日搬出,总务处全体干部职工,以大局为重,克服重重困难,硬着头皮,加班加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防空洞的改造任务,此时,旧门诊搬迁条件勉强具备。工作一环扣一环,院里即刻开会,布置搬迁工作,那个年代,还没有搬家公司,只好自力更生,各科主任负责,轻的设备,桌椅板凳,都由各科负责,大的设备,由总务,设备处负责,并负责安装到位,门诊楼正门封闭,看病走东西门,各门口设好标志牌,以方便病人就医。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不太正规的门急诊勉强可以开诊了。通过这次大搬迁,又一次见证了,青医人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这可能就是大家常说的青医附院精神吧!
接下来就是旧门诊楼的拆除了,当时门诊楼后边,有一片临时宿舍,住的都是老家是外地的已婚年轻职工,盖门诊楼,这些宿舍必须拆除,院里给大家做工作,让他们限期搬出,但医院有困难,又不能给大家合适的安置房,但我们的年轻职工,舍小家,顾大家,克服困难按时搬出了自己的房子,保证了门诊楼的如期开工,这就是我们医院年轻人的高风亮节,也充分证明了青医附院精神的代代传承。 这座一百岁的老楼完成了它的使命,此时此刻,大家心里五味杂陈,有许多不舍,但又着实无奈,在门诊楼拆除后的动工日,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为门诊楼开工奠基,青大附院又向着新的理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全院职工多年的夙愿即将变成现实。 高绪孟院长左三,苗志敏副院长左二,胡有谷副院长右三,金志勤副院长右二,宋钦和副书记右一,国世忠副院长左一。经严格的招投标程序,最后由国内知名的一级工程队,南京二建承担我院门诊楼工程。
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工程虽然立了项,但工程资金缺口较大,国拨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不足部分由我院自筹解决,怎么办?工程合同一签,就要马上拨付工程款,那年月,院里收入也很低,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垫付,但车到山前,毫无退路,迎着困难也要上,经院长办公会研究,边施工,边筹措资金,当时还想到,在职工中集资筹款,但那时职工收入太低,未能采用这一办法。为不影响工程进度,院领导班子反复去市政府做工作,市里给减免了部分政策允许内的工程配套费。为了能得到市里一些著名企业的支持,院里做海尔、海信和啤酒厂等企业领导的工作,给他们发放我院医疗优待证,承诺全天候为企业家及家人服务,以求得企业家们对我院工作的支持。
记得那年莱芜市委朱书记在我院保健病房修养,我们以优质的服务,高超的技术感动了朱书记,他了解我院的困难后,提出和莱芜钢厂领导研究一下,给我院大力支持,后来,给我院解决了建门诊楼钢材不足的大困难。这么多年过去了,对莱钢,青钢,当年给我院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仍记忆犹新。
记得当年,正当工程如火如荼,大干快上的时节,工程款需求量大,又出现了工程进度款跟不上,工程队十分着急的提出,再不立即供款,将停工,一且损失由我方承担。我和基建处张荣堂主任到高院长办公室汇报此事,高院长听后急得团团转,严肃的说,告诉你们,工程绝对不能停,本来不大抽烟的高院长,烟一根接一根。当日下午,院长因工作遇到难题,患急性喉炎说不出话,住进了七病房。现在回想起来,任何一个单位的快速发展,总有那么一批忘我拼搏,忘我奋斗的主人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赢得一个单位的辉煌。常言道:成大事者,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纵观我们附属医院数年来的快速发展,是全院干部职工,在党委和院行政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才取得了今日的辉煌。经过近五年的精心施工,历经了那么多的坎坎坷坷,青医附院人翘首以盼的两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的门急诊楼,终于面朝黄海,矗立在了观象山下,与小青岛遥相呼应。在那个年代号称山东医院第一门诊楼,青岛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李乃胜,感慨得说,你们医院的门诊楼,又给青岛市南区增加了一抹靓丽的景色。 这座饱含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几代人心血,无数人为之撒下汗水的门急诊楼,已为青岛市民,为青大的师生员工,服务了二十多个年头,今日,仍亭亭玉立,风韵依然。当年的决策者们,建设者们,有的已经离世,或已达耄耋之年。已达古稀之年的我,每当来医院办事,或行走在医院东侧的江苏路上,都禁不住要驻足观望这座两万多平方米的门诊大楼,不由得会勾起我许多的回忆。
如今,深情得注视着这座建筑,心中总是热乎乎的,一丝欣慰油然而生。
一九九八年竣工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门急诊楼
国丗忠 电话:15053286366 2023.8.9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国世忠,男,山东淄博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77年青岛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临床医学高级职称。曾先后担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青岛大学医院院长。在各类医学杂志、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 ,参编著作三部,在文学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