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章
作者:慕容真子
《域名履历渊源记》
在一场雨后,亲朋相约共赴东花园体验野炊的情趣。
从市区、县城、乡镇不同而至,沿东花园村部旁边的公路继续前行,行至路尽,人稀,无村落的地方,湿润的空气,萦绕山巅的氤氲雾霭,半山腰浸淫着湿气的朦胧翠绿,山涧欢畅地唱着一首欢迎的歌,脆鸣的鸟儿扑棱着翅膀,飞起,落下,探头探脑地偷窥着这群不期而至的大人小孩,在它们的领地追逐打闹,聊天闲谈,现场自制烧烤野炊。
突然,小侄女拽着我的胳膊,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瞬间蒙了,反用探询的表情掠过每人的嘴巴,竟然无一人知晓。“这里不会是野人谷吧?”小侄女调皮地吐出一句骇人的话后,大笑着转身跑开了。
其实,在不知名的这道沟的不远处,有楚长城残缺的遗址,有百年古树辛夷王苍壮的身影;再远一点儿,有唐代古墓,有皇家寺庙遗址寺沟、水葫芦漫;更远点儿,有帝马崖、大王垛……一处地名一个民间故事,在坊间广为流传,让东花园蒙上一层厚重的历史色彩,引人不断去探究,去挖掘,去研磨,去摄影,去谱写,然后,便成为一笔难以估算的文化财富。
相传,秦楚末年,楚王每一次携王妃出行游玩,东花园当为首选。岁月流梭至东汉后期,皇后乡,在刘秀会见阴丽华短暂行辕的停留中,他们每一次出行的地方,亦非东花园莫属。帝马崖,如今尚存的马蹄印,是楚王与刘秀,曾骑马于此驻足赏花观景所留。
东花园的自然资源之丰厚,是古来有之的。仅就寺沟、水葫芦漫而言,民间盛传“寺沟银子多,九缸十八锅,但没有水葫芦漫一半多”的说辞,当时财富可见一斑。
据专家考证,寺沟的寺院属皇家兴风寺的前身,是明朝的三皇姑因病从南阳搬迁至东花园寺沟疗养,病好后兴建寺院以示纪念其善行所建。
在建寺院之前,三皇姑听闻水葫芦漫的山水更清爽养人,就经常去那里居住游玩,皇家遂把大量的建寺银两运去存放,孰料,在建寺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纰漏,造成所藏银两多数丢失,再加之寺沟离云阳城较远,行风的腐败,人力的不足,庙宇小规模建成后就停工了。
在三皇姑离开东花园后不久,水葫芦漫的村民隔三岔五地看见村口的水塘里,漂浮着一只只银葫芦,在阳光的折射下,波光粼粼里闪着耀眼的银白,人们禁不住诱惑,纷纷下塘,打捞不尽,直到晴朗的天空骤然乌云密布,刹那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迎头浇下,才仓皇逃离,再回头,水塘里便空无一物了!
民间故事只是传说而已,但其所存在的渊源,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去珍留,去传承,唯有流芳百世,方能造福后人。
东花园的一位村民说,这里的山水滋养丰富,多位逾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他们自己也说不出理由,那就让山去叙述,让水去叙述,让空气去叙述。
我们在东花园的绿水青山里,享受历史古迹带来的盛宴,一天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大人的意犹未尽,孩童的流连忘返,若有几间民宿留宿,到了晚间,再看看飘飞的萤火虫,听听蛐蛐的大联唱,岂不更好?
《寻找一棵树的根源》
每年初,总会收到云阳镇东花园村支书的邀请,来看花!而我去时,却总在盛夏。村支书言之的花,是辛夷花,而辛夷树,是南阳的市树,又称之为望春树,花自然为望春花了。它早已遍布城乡各地的角角落落,不失时机地展现自己寓意的内涵。
在土地尚未完全复苏,万物尚未完全萌芽乍暖还寒的时光里,各地辛夷树的枝枝丫丫上,一枚枚毛茸茸的辛夷犹如饱沾墨汁的毛笔头,张嘴在枝梢喷绘出朵朵恣肆舒展的莲花,粉白的姿彩似豆蔻少女娇俏的面庞,刹那惊艳了冬眠微醒的自然风光,又似一只只蝴蝶振翅飘飞在枝梢,栩栩如生,成功攫取了人们慵懒的视野。
一股淡然的清香从枝间散落出来,掸拂着周围物体四面清凉的微尘,偶有一些青叶,不甘寂寞地早早探头探脑露出针尖儿大小的芽儿,悄悄依附在花瓣的根部窥探着尚还萧索的世界,就这样,它们竭力带出了丁点儿的小清新,只待花瓣凋零,一夜爆出满树的厚绿,让人不禁感叹难以阻挡生命勃发的无限力量,叹息未落,它们却开始酝酿果实了。
街道上的辛夷树与东花园村的辛夷树不一样,开的花自然不同。我每一次在电话里听到村支书如此自我标榜时,总“噗哧”一声笑了。
不就是言之凿凿地想论证着,让辛夷树“认祖归宗”吗?何必冠冕堂皇。
确实,当我把目光从一朵花中落至树上,去追溯关乎一棵树的春天,关乎一棵树的嬗变,关乎一棵树的根源时,就把思维缠绕于东花园的山岭沟壑中了!那里有多少棵百余年、千余年的古树,以雄壮的身姿诠释了辛夷存在的历史,芳华永不停歇地行走在大地上,而亘古不变的永远是其不断上升的自身价值。
至仲夏,离开燥热的居住地,从云阳镇向东厂口往西进去,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如青龙盘踞在山脚下,向山的纵深处蜿蜒而行,途经绿树掩映的东花园水库,清风拂面,鸟鸣绕耳,不时有一条淙淙流动的河流跃出树丛灌木,大小不一的石块在水中裸露着清凉的脑袋,凝视着疾驰而过的每一辆车,车上的欢声笑语掠过偶尔穿过云层的太阳,斑驳的树荫透出的新鲜气息,笼罩着稀落的村庄,浸润着肺腑,让人不自觉地进入一个静谧的境地。
此时,唯一想做的是大声唱,高声吟,更想褪去装裱的风华,简单地吼一嗓子。就在这风一程,水一程,鸟语附耳又一程里,沿着一棵树的脉络寻找,寻找一棵树的“桃花源记”。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在屈原《九歌·山鬼》的史记里寻觅辛夷的踪迹,东花园遂与楚汉文化钩沉交错,最早源于秦楚,是楚文王延边时带来的名品,种植于行宫附近,逐渐发展至东西花园。后时代,无边向西延至小店乡域内,向东延至皇后乡域内,花可观赏,亦可入食,花苞可入药,助眠,是当时为楚军解困忧之必需品。
楚王行宫位于云阳镇中心,而东西花园作为云阳镇的后花园,除了牡丹、芍药花之外,以辛夷为主打的自然景观自然非同一般,且兴盛长久不衰。东汉末年,刘秀曾携阴丽华登上皇后乡阴沟的山颠观花赏景,望花楼山的由来,足以证明东花园彼时浑厚美丽的实力。
现在的东花园,以“辛夷之乡”著称,棵棵接踵连绵的规模,开春是一片片花的海洋,夏天是一树树翻滚的绿浪,经过秋天的酝酿沉淀,在万景肃杀的冬天,彻底让饱满的灵魂以最具魅力的形态跳跃在枝叉之中,那满树的“毛笔头”,成为每家农户年终岁尾最为可观的收入。
而辛夷被嫁接而成接近20余种的玉兰品种,其观赏价值与树品经济价值,名贵得不可估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辛夷被广为改良种植的当下,东花园的辛夷树,因其先天根源的历史因素,半坡山涧中,房舍与田间地头上,依然保留大量的树种,为南阳市树守候一方纯美的净土,为当地老百姓集结一个斑斓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慕容真子,本名冯建珍,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2012年至今,于《河南日报》《奔流》《中国文学》《文学月刊》《岷州文学》《躬耕》《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都晨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时评近500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