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启昆(1737—1802),字良璧,号蕴山,江西南康人,是清代兼具学者风骨与官员智慧的典范。他不仅以博学多才著称,更在从政生涯中通过一系列看似细微却深具智慧的举措,展现了“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以下从民生、文教、边疆治理等方面,细述他如何以日常小事彰显大智慧。
一、民生智慧:以“清粥野芋”谏言,解广西饥荒困局
嘉庆初年,谢启昆任广西巡抚时,面对财政亏空、民生凋敝的烂摊子,他并未选择掩盖问题,而是巧妙设计了一场“苦情宴”。当钦差大臣到广西视察时,他仅以小米粥和野芋头招待。小米粥清可见底,野芋头辛辣难咽,钦差当场难以下箸。谢启昆趁机痛陈广西困境:“民间断粮已久,此已是最好之食。”这番场景令钦差震动,如实上奏朝廷,最终朝廷免除了广西税赋并拨发救济粮款,解救了万千饥民。
这一举动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政治智慧:既不直接对抗上级,又以直观方式让朝廷感受到民间疾苦。正如后世评价:“为官者需知民生如履薄冰,谢公以智破局,实为良吏典范。”
二、文教智慧:八船典籍入桂,振兴边疆学术
谢启昆深知“文教兴则民智开”,赴任广西时,他特意携带八船典籍,将江南学风引入边疆。在桂林秀峰书院,他扩建学舍、增设生员房,并立汉代学者陈元牌位,激励学子以先贤为榜样。此外,他推动各州县修缮书院,如横州秀林书院增建三间学舍,缓解了学子住宿之困。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主修《广西通志》时,仅用一年余便完成280卷初稿,开创省志编纂新体例。张之洞誉其为“省志善本”,梁启超更称其“后世楷模”。这一成就背后,是他对地方文献的细致整理与对学术团队的精准调度,体现了学者型官员的独特视野。
三、边疆治理:以“小事”促民族和谐
广西多民族杂居,谢启昆在细微处化解矛盾。他允许瑶、壮等少数民族经商,与汉人互通有无,打破经济壁垒;又禁止官吏盘剥少数民族,规定边陲官员任期不满三年不得调离,确保政策连贯性。
此外,他奏请整治灵渠,采用竹篓囊石之法修筑堤坝,既稳固水利,又节省成本。当地百姓感念其德,称堤坝为“谢公堤”。这些举措虽不轰轰烈烈,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了边疆稳定。
四、恤孤济困:增名额、提银两,细微处显仁心
面对广西孤贫问题,谢启昆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仍力主增加抚恤名额:首年添355人,次年再增345人,并将每人恤银从一两六钱提至二两四钱。这一调整看似数字微小,却让挣扎于温饱线的孤寡老幼得以喘息。他还在全省创建育婴堂,救助弃婴,将儒家“仁政”理念化为具体行动。
五、学术与政务的双重智慧:以史为鉴,经世致用
谢启昆的智慧不仅限于政务,更渗透于学术。他因不满西魏史料残缺,耗时多年编撰《西魏书》24卷,补正史之缺;又续补朱彝尊《经义考》,完成《小学考》50卷,成为传统文字学重要工具书。在广西巡抚任上,他白天处理政务,夜间与幕僚探讨方志体例,终成《广西通志》这一传世之作。其子谢学崇曾回忆:“父常言,治学如治水,疏浚得法则百川归海。”
小智成大事,清风留后世
谢启昆的一生,是智慧与德行交织的典范。他以一碗清粥谏言、一本方志传世、一堤水利安民,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化为具体实践。即便临终前,他仍抱病祈雨,最终因中暑逝于任上,真正践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誓言。
后世评价他:“学者巡抚,古之罕有。”谢启昆的智慧,正在于将日常小事与国家大计相融,以细腻之心成就宏大格局,其精神至今仍为南康乃至广西人民所铭记。
(卢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