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者爱人,歌以永志
——读长篇报告文学《老兵仁心》
张建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口气读完夏学海先生新著《老兵仁心》,我的脑海里立即跳出了《孟子·离娄下》中的这段经典名言。因为,《老兵仁心》一书中的主人公,百岁老人周仁甫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受人尊敬的“仁者”。
仁甫老人生于1925年7月,江苏响水人。已届期颐之年的周老出身贫苦家庭,种过田,当过兵,办过厂,教过书,集农民、军人、乡干部、厂长、教育工作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当然,他最为珍惜的身份,当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就是这样一位人们眼中极普通的邻居老大爷,在他身上却拥有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荣誉称号:中国好人,全国模范退伍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江苏省道德模范,盐城市时代先锋……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周仁老把自己纯粹的党员本色与博大的仁爱之心,浸润在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用他坚实的闪光足迹,将岁月雕刻成动人的光阴故事。夏学海则以一个作家的眼光、责任与良心,历时五年多时间,潜心创作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老兵仁心》,为人们讲述了周仁老一生平凡却不平庸的光阴故事;颂扬了故事中所蕴涵的,当今社会亟需赓续、弘扬并践行的道德文化。读来酣畅淋漓,如沐春风,如浴甘霖。
《老兵仁心》2024年3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五章,外加“序篇”“尾声”两个部分,合计40余万字。夏学海先生是一位多产的报告文学作家,先后出版有《草根书记》《龙腾四海》《为了金兰》《将生态蓝图绘到底》等作品。《老兵仁心》被列入2020年度盐城市文联重点文创项目,也是作者近年来收获的又一部报告文学佳作。读罢《老兵仁心》,至少给我留下如下切身感受。
感受一,写实笔法,显示真实的力量。
报告文学之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其非虚构性,也即真实性。真实,是报告文学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报告文学之所以能够摄人心魄,催人泪下,皆源于其事实本身。求真,不是件易事,惟其不易,才更能呈现真实的力量。恰如鲁迅先生在《三闲集·无声的中国》所言:“真,自然是不容易的。譬如态度,就不容易真,讲演时候就不是我的真态度,因为我对朋友,孩子说话时候的态度是不这样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报告文学就是一种“真的声音”。作者曾用三年多时间与周仁老深度接触、深入交流,对周仁老曾经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大范围的采访,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有很多还是周仁老自己本人撰写或留存的诗词文章笔记,更是弥足珍贵。
“泥塑木雕坐排排,八路草铺挨神台。黎明一见女兵傍,未识何时闯进来”;“戏服单薄此经过,父女年荒受折磨。红袖飘曳随风舞,乌云凭借晚风梳。沿街唱曲施恩少,仰面求人凌辱多。除夕思归归不得,萧瑟冷风泪滂沱”。
这两首小诗,由周仁老作于1940年秋冬时节。那年,年仅16岁的周仁甫与另外5名老乡,在家乡响水参加八路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抗日战士。周仁甫上过几年私塾,在部队算得上半个文化人。两首小诗,一首记录的是部队驻扎在滨海三元宫内,一远道而来的女游击队员因劳累过度,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宿营地,遂与男同胞们同室而寝的故事。另一首讲述的是那年年底,部队转移到阜宁硕集,在街头遇见从安徽凤阳一路卖艺乞讨而来的爷孙俩,周仁甫心生怜悯,将身上仅有的几个小钱放进老汉摆在地上的葫芦瓢里。周仁老原创的诗作,与作者以写实笔法拓展的文字描述和深情表达,相辅相成,现场感十足。让读者仿佛重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艰难岁月。如此等等,全书俯拾皆是。作者依据这些广博繁杂却又确凿无疑的真实史料、历史信息,认真梳理,合理取舍,细心打磨,娓娓道来。把一个真实的、丰满的、可敬可亲又可信的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周仁甫的光辉形象,有血有肉、原汁原味呈现在世人面前,在“真的声音”中感受到“真实”的力量。
感受二,以小见大,显示人格的力量。
公元1925年农历七月初二晌午时分,距离响水县城南20多里地有个叫林舍的小村子,村民周一鹏家诞生了一个白胖小子。按照族谱排序,念过私塾的周家老爷爷给孩子取名“仁甫”。仁者,爱人也;甫者,大也,亦含男子美貌之意。从此,周家有了个“周仁甫”。周家祖籍江南,后迁居苏北响水,系周氏“爱莲堂”一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名篇《爱莲说》是为世人所颂的经典之作,更是周家人奉若至宝的祖训与修身养性的信条。温润和睦的家风、敦厚质朴的民风,加之周仁甫孜孜以求的学习、躬身自省的修为,涵养塑造出他报效祖国、心念苍生、乐善好施、感恩天地的人格特质与人文情怀。周仁老用平凡的一生造就一生的不平凡。这一切,皆来自其超越常人的伟大的人格力量。《老兵仁心》则用四两拨千斤的笔力,以小见大,通过对周仁老一言一行、一事一物的生动描述,宣示其无我的道德风范和磅礴的人格力量。
《老兵仁心》第九章“提前三年退休,再干四十年活”之二“奉献无求,当门卫做花工”一文中写到,1981年3月,在县教育局副局长周万佐的关心下,周仁甫从周集中学校长位置退下,调到县城教师进修学校。在一般人眼里,无官一身轻,再不用每天赶点上班,再不用每天按时下班,再不用台上讲话、台下思考,对许多人来说休闲娱乐、打牌钓鱼、看看风景、含饴弄孙,终归是时间有了,松和多了,慢慢地享受晚年生活了。而周仁甫完全不是这样。他从进修学校开始,直至办理离休手续起,逐一落实心中已经拟定的工作计划,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对别人的另眼相看,他学会左耳听右耳出,不记在心里,不去考虑不去想,保持自己一贯的平凡行事风格,真正地把离休看作是从做领导到当职工的自然转换,雄心勃勃、精神昂扬、有条不紊,开启人生新篇章。
仁甫老说到做到,数十年如一日。他“开启人生新篇章”第一站就是在进修学校当校工,接着是在幼儿园当门卫兼花匠;再后来开设第二课堂,四处奔波义务讲述党史、革命史;穷游四海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读书编书引领小城阅读风尚;捐款捐物之余,又不顾儿孙反对,决定捐赠遗体,以了老人不忘初心的最后心愿;建亭修路;为环保甘愿俯身拣破烂…… 所有这些都非大事、难事。但是,一滴水虽小,却能折射七彩阳光。周仁老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时时处处所作所为的点滴小事,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比如在讲学中,周老自立“五不”规矩,一是不讲排场,有地方能讲课就;二是不参加吃请,自带干粮或者随茶便饭即可;三是不住豪华宾馆,自费住宿简易旅店;四是不要迎送,一双大脚走四方,遇到适合宣传的地方,小锣一敲,宣讲开张;五是不索取任何物品礼品,空着手来,空着手去,来去清清白白。
《老兵仁心》通过对这些点滴小事的精彩叙述,以小见大,充分展现周仁老“仁者爱人”的高洁品行与“中国好人”的人格魅力。
感受三,叙议结合,显示教化的力量。
关于人性之善恶,明代大儒王阳明有四句名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个人从“无善无恶”的本体,到“有善有恶”的意念,再到“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行为范式和心灵境界,是一个从“0”到“1”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一生不断修为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既非难事,亦非易事。说不难,只要自觉去做就行;说不易,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下去。伟人教员说过,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百岁老人周仁甫做到了。
毫无疑问,周仁老的行为范式与心灵境界,在当下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标杆作用与示范价值。《老兵仁心》通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方法,在描述周仁老点滴善举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和适当的议论,画龙点睛,从而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周仁老身上难能可贵的人格魅力,更好发挥其教化作用,让更多普通人“不以善小而不为”,能够成为“周仁甫式”的平凡好人。
作者在周老的书橱里看到老人数十年来捐出的票据存根56张等钱物后写道:
点滴之爱,聚沙成塔。梳理一张张收据,少则几百元,多则千元、万元不等。这些钱对那些老板或高收入人群或许不算什么,而对一位省吃俭用的老者来说,又是何等的意味深长。
——《老兵仁心》319页
老人对笔者说:“我捐款建第一座‘再思亭’时就想,光一个人再思也不行,希望能通过建亭,达到更多人来再思,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生活。”
何谓初心?老人一直在用行动告诉世人。
——《老兵仁心》337页
作为一名老兵,作为一名四世同堂的老人,周老朴实的心里始终是装满了国家的事、别人的事。
他把衡量生命的光阴、衡量作为的智慧和衡量健康的心力全部倾注于社会,奉献于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人创造快乐幸福,为他人创造平安心境,就是没有他自己。
——《老兵仁心》34
这些议论,实事求是,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老兵仁心》中收录有周老自己撰写的一篇短文《无花果》。
这株无花果从栽插始,所有制就定性,半公半私,路人见树上果子熟可随意采摘,无拘无束,有的枝被折断,我计划计划高层自己吃,中低层众人吃,未想计划突破。
有一次夕阳西下,彩霞飞半天,无花果树旁有二人,一大一小,大人用梯子上去摘,小孩下边接住往小匾子里放。此时此刻,你能说什么,我是睁一眼闭一眼罢了。一日,午休时辰,大门乒乒乓乓一阵响,我被惊醒,心想何来急事?起来一看,乃是一位女士,面很熟叫不出名字,言称老爷子,你家树上有几个无花果熟了,够不着摘,请找竹竿让我把熟的敲下来。听后哭笑不得,能发脾气吗?不能,登门便是客,难得人家光顾,只好乖乖地把梯子拿给她,爬上去自己摘下果子开口大笑,太好了太好了,你看果子裂开了嘴,标准成熟了,随手送进口中边吃边赞:“甜丝丝的,谢谢!”走了。我也顺说一句,欢迎下次再来。还有一次,邻人笑嘻嘻告诉我,上午发现树上两个果子熟了,用棍子绑上镰刀一钩就下来了,我说,亏您心灵手巧。
这棵无花果,不沾农药化肥,纯属绿色食品。有益于众,有益于己,有益于鸟。
有一种快乐叫给予。我明年对无花果要倍加管理,促进其多结果,多与别人分享,多给别人实惠,再帮助邻人栽培无花果,认认真真干好这件美事,我的快乐也同时增多。
这篇短文充满生活情趣,更充满了周老“仁者爱人”的道德力所释放的人间暖意。就如周老自己在文中所言“有一种快乐叫给予”,也如夏学海所言:他把衡量生命的光阴、衡量作为的智慧和衡量健康的心力全部倾注于社会,奉献于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人创造快乐幸福,为他人创造平安心境,就是没有他自己。
合上厚厚的《老兵仁心》一书,掩卷而思,油然想到了《礼记·大同》中的这样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我以为,《老兵仁心》呈现给我们的好人周仁甫,他老人家用一生的心力践行“仁者爱人”的君子之品和“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道德境界,生动诠释了何以“大道之行”、何以“大同世界”这个数千年来根植于华夏子民内心深处且孜孜以求的理想国。但愿在我们的身边能涌现更多周仁甫式的好人,触摸并生活在一个真真切切的 “大同世界”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善良和人世间的美好。

【作者简介】 张建秋,江苏武进人,大学学历 ,硕士学位,中共党员,犯罪与罪犯问题研究专家,作家,书法家。长期在江苏省司法行政系统及监狱系统工作,曾任杂志社社长、副监狱长、机关处长、二级警务专员等职。 1984年起发表作品。先后在学术期刊、各类报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散文随笔、报告文学20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文艺作品9部,合计约300余万字。其中,合著2部,《犯罪社会学》(1989),《犯罪心理学》,(1991);独著3部,《个别谈话——沟通心灵的艺术》(2008,3次再版),《危机四伏——罪犯危机管理:从概念到实证》(2011,获江苏省心理学会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一等奖),《自由刑的嬗变》(2017);文艺作品4部,散文集《小镇上店——我记忆中的江南老家》(2010),长篇法制报告文学《我的囚犯,我的兄弟》(2014,获第九届金陵文学奖),随笔集《狱之语》(2020),散文集《暮云遮处》(2021)。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相关书展并获奖,标准小草书尤为书坛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