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乡村建筑文物的
保护传承路径探析
――以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
雷学业(苗族)
[摘要]乡村建筑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活着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是镌刻在石头和木板上的史书,凝聚着深厚的文化,蕴含着苗族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智慧。它们以独特的建筑语言,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蕴含着苗族文化特色,充满了苗族先人的建筑智慧。保护传承苗族建筑文物,就是保留了我们苗族的历史和文化,保护了我们苗族文化的“根”,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那些颇有灵气的建筑文物,把祖宗留给我们的“宝物”看护好、传下去,把苗族建筑文物完整无缺地传给子孙后代,成为镇寨之宝,让它们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生发出古老厚重的历史文物魅力,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 ; 建筑文物 ;保护传承 ; 路径探析
一、城步乡村建筑文物的历史遗存及其传承价值
“总是田家门下客,谁与军府若为情?林花满树莺都嫩,雨水平池草自生。街上相逢惊故吏,马前还拜泣残兵。能言楼上题诗处,犹有将军旧姓名”。这是元代诗人张昱所作《过杨忠愍公完者军府》吟咏城步苗族元帅杨忠愍事迹的一首律诗。
杨忠愍(?_1358),又名杨通贯,杨完者,元末城步赤水峒(今蒋坊乡)人,唐末湘西南十峒首领杨再思后裔,原为元朝武冈路义兵千户所千户。元至正年间应朝廷征召,率十万苗军出武冈抵长沙战武汉直出江浙讨伐张士诚,因战功官至朝廷参政、江浙行省右丞,为苗军统帅,死后封潭国公。杨通贯故居在城步县北蒋坊乡杉坊村老屋场。系元朝至正年间( 1342-1368年 )所建,为土木结构。屋旁24个陶马石墩现在还存有3个。
彪炳史册的杨家将一族,在城步各地留下了诸多古村落,尤存众多文物级古民居,其中儒林镇的清溪村、杨家将村,蒋坊乡的杉坊村、铺头村,丹口镇的桃林村、下团村,均已申报成为全国传统村落。杨氏官厅,又名杨乔然官厅,在城步县城杨家将村内(原清溪公社大联大队大竹坪),现基本保留原貌。明崇祯五年(1632年),南明唐王钦命太僕寺少卿、湖南巡按监军监察御史杨乔然由京奉旨还乡祭奠竹枝坡先祖杨昌万、杨洪,始建杨氏官厅。全屋为砖木结构,单层四合,长24米,高6.2米,前后正厅均为四排三间,四周为青砖厚墙,侧墙上两头各粉饰有高矮不等的三只尖角,屋脊、檐口彩绘龙凤花草及人物故事图,石木镂刻,十分精美。杨氏官厅现已申报成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城步县城儒林镇杨家将村内的杨氏官厅 雷学业摄
城步保存最完整最著名的建筑文物当属明成化年间建成的蓝玉故里,坐落在城步县丹口镇太平村(原丹口公社太平大队枫木陵棕树园)。据《蓝氏墨谱》《宝庆府志》《城步县志》记载,明初,黔宁王沐英与凉国公蓝玉同为城步扶城籍,且与蓝玉颇有世交。蓝玉遇害后,沐英之子黔国公沐春为保存蓝玉遗脉,冒着生命危险将怀有身孕的蓝玉侍妾藏于沐府,后生下遗腹子蓝昌建。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也就是蓝玉被杀70年后,蓝玉遗腹子昌建子孙繁盛,而“蓝狱”禁网日渐废驰,黔国武僖公沐琮(沐英孙)命昌建回原籍城步扶城修建蓝氏宗祠,“世守王坟”。昌建回扶城后,即在原住宅处修建了蓝氏宗祠。蓝氏宗祠全长100米,宽34米,高20米,占地面积共1334平方米。宗祠内设有蓝玉、沐英、常遇春等先祖塑像,供后人瞻仰祭祀。隆庆五年(1571年),其后人进一步扩建宗祠,在旁增修了观音阁。观音阁于1953年被拆毁开田。1640年建成接龙桥(后称太平桥),至今犹存。蓝玉故里1981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升格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步建成年代久远且最具文脉气质的村落当数羊石田古村落。该村落地处巫水河畔中游,距城步县城西北方向28公里,现有村民300余户,人口1300多人,9个自然村民小组,是县内人口较多的村寨之一。据《陈氏族谱》记载,明初,羊石田陈姓始祖陈汉彪公三兄弟自江西迁至湖南,在湖南新化、绥宁、城步各居住一处。陈汉彪公徒涉至羊石田时,发现这里四面环山,有一片上下两梯约百来亩的平整开阔地,开阔地前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流,也就是现在的巫水河。陈汉彪公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就在羊石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至解放前夕,羊石田已发展古建筑民居房屋300多座,全部木砖结构,院落里地面用清一色的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进寨入宅的巷道也是当地纯正的青石板路。其中一座保存完整的进士第四合院,修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有近330年的历史。四合院为砖木结构,院内有小天井,东西两面有晒楼,天井的地面都是石板铺设,正屋堂屋门及门窗精雕各种花草图案,堂屋门上中间两排柱子穿枋上面雕刻的花鸟图案尤为美观。主体外墙四周檐头雄壮敖立,檐头下方四周画有各种花鸟虫鱼图案。羊石田进士笫是湘西南苗族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进士第”古建筑,它的存世对于研究湘西南苗族历史、文化、教育和建筑技艺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苗族地区价值连城的文脉民居。

羊石进士第门额 雷学业摄
在城步苗乡,还有一大批传统建筑被列入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儒林镇荣昌风雨桥、利济门(诸葛城)、红圣庙、龚家祠堂、中山堂、城步千户所(吕家大院)和杨家大院(进士第),丹口镇沐英故里、下团杨氏大槽门,长安营镇大寨回龙桥、岩寨永镇桥、石拱木栏桥和侗族鼓楼,蒋坊乡杨再兴故居、飞山庙和护龙桥,金紫乡龚继昌故居等等...这些受到各级政府和当地民众保护的重点建筑文物,建筑年代久远,建筑技艺高超,历史意义厚重,教育价值深远,是镶嵌在苗乡山寨的瑰宝,熠熠生辉,璀璨夺目,被视为当地村寨的灵魂!
二、当前乡村建筑文物传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乡村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尚未完全纳入各级党政部门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包括村支两委)和县直职能部门对建筑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未能引起高度重视,未纳入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未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未落实专项保障资金,未建立完善的政策规定,未形成科学的考核管理办法,使建筑文物的保护开发工作成为被人遗忘的真空地带。诸多已列入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均因保护不力而损毁直至消失不见。据《宝庆府志.藩封志》记载,城步千户所(吕家大院)位于城步县城儒林镇武街,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十七年(1504年)置城步县城时,调靖州卫千百户十九家(其中有千戸张升、胡政、刘锐、彭泽、副千户王麟、苏胜、于镇等三家,百后罗衮、李堂、呂震、杨威、朱镇、余文等六家)世守城步,在城步县城西南方逐渐建立起千户所衙门,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明代建筑院落,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木窗灰墙,青石铺地,进入小院,如同隔世,仿佛进入世外桃源。1988年被列为城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世纪初,为适应当今人的现代生活,吕家大院的住户各自需要翻修小楼,去有关部门反映也不予答复,于是推翻保护碑,盖起了小洋楼,现在连“城步千户所”的那块保护碑都不翼而飞了。
(二)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保护意识不强。有关职能部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学习、宣传和贯彻不够,有的扶贫工作组和乡村振兴工作队也对此不闻不问,乡村群众难以树立起建筑文物保护意识,有的任其自生自灭,有的随意拆毁,加之风吹雨淋,火烧蚁蚀,水浸雪压,雷击电打,诸多建筑文物不堪一击,无奈消亡。羊石进士第的陈氏后人中,现住主人有的已搬迁至县城居住,有的在村外河岸边另建新房。因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加之受最近台风“摩羯”导致的大风雨影响,其马头墙已出现大裂缝,大槽门已经下塌,随时有坍塌的可能。正屋木柱楼板腐蚀,墙面脱落,门窗腐朽,青苔遍地,杂草丛生,已严重面临“寿终正寝”的险境了……一旦“进士第”损毁倒塌,这座颇具儒家风范价值连城的“书香门第”便从城步苗乡消失,从此之后,湘西南再无苗族文化厚重的进士第可寻,再难找到民族情感的归属,再难续写苗乡山寨的文脉华章,这一重大损失无法弥补。

蓝玉故里全景 雷学业摄
(三)国家法律规定不够完善。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古民居等“谁拥有谁保护”,当古民居的拥有者无力保护或不想保护时,便会放弃对古民居的保护,让其自然消亡或人工拆除,重建新居。清溪村、杨家将村、铺头村、羊石田村等古村落中,因为房屋老旧、起居饮食不便、水电气安装难度大、交通不便、人口增多住房狭小等诸多缘故,主人会自动放弃保护,选择拆除或搬迁,导致部分古民居自然或人为坍塌消失。
该县白毛坪镇黄伞村原有一座价值连城的苗族“四喜屋”,因其主人是一名秀才,故称其为“秀才屋”。这座古民居大体修建于晚清时期,为两层木结构建筑。原住房正面左右两扇排枋上雕刻有繁体圆形“福”“寿”两字,字体壮实优美,周围雕饰有龙凤呈祥精美图案。堂屋门左右两侧窗户镂刻双喜形花格,花格中各镶嵌一幅“喜鹊登枝”“鹿茸含芝”图案。“喜鹊登枝”寓意“禧”字,“鹿茸含芝”寓意“禄”字。两幅图案周围又对称地精雕了龙凤朝阳、蝴蝶翩飞、蝙蝠呈祥图案,雕工精美绝伦,寓意含蓄深刻。该民居的大门上方还悬挂了一尊“吞口菩萨”木雕,因房屋堂屋正中线不可避免地面对着山尖,“犯了煞”,与主人“相冲”,屋主人请来“地理先生”施术化解,用椿木雕刻了一个“吞口菩萨”(又叫钟馗菩萨)头像,挂在堂屋门的门枋上,让它化厄呈祥。“秀才屋”不仅融入了“四喜文化”的内涵,而且融入了辟邪纳吉元素,体现了苗族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屋主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具有浓郁苗族文化底蕴的古民居。“秀才屋”现在的主人已经20多岁了,到了谈情说爱、娶妻生子的年龄,女朋友嫌其住房破烂不堪,不愿嫁过来。少主人向村委会提出改造老屋修新房申请,村委会为他落实了“危房改造工程”的政策补助。但由于国土部门不同意他家占用农田起屋,蒲家只好拆除老屋在原址修建新房。一座有着独特民族文化底蕴的“秀才屋”就这样被拆毁了。

白毛坪镇黄伞村“秀才屋”原样 雷学业摄
三、新时期乡村建筑文物保护传承路径探析
(一)要将乡村建筑文物的保护传承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部门的议事日程。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和文化、城建、财政与民族宗教等部门要提高保护意识,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战略眼光,制订确实可行措施加以保护,明确责任,主动担当,把保护开发传统村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祖宗留给我们的“宝物”看护好,传下去,不让它们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之手。

已建设成为旅游打卡地的城步桃林苗寨
(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要制定出台对古村落尤其是建筑文物的保护条例,组织专门班子,预算专项经费,创造条件进行保护。2009年以来,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资金,并根据需要逐步加大力度,主要用于项目村的特色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生产性技术培训等。县政府要向上级争取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动员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筹备各方资金力量,加大对传统村落尤其建筑文物的保护与发展力度。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保护意识。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利用微信、直播、抖音、视频等新媒体广泛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自觉维护传统村落和建筑文物的安全。要加大对古建筑的安全管护力度,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重视对古建筑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保护发掘工作。要加强安保措施,更新电路设备,增添消防设施,修建储水池塘,改造厨房茅厕,修缮防火骑墙,切实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四)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将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上升到国家行为,修改“谁拥有谁保护”的规定,当老百姓无力保护或不愿保护、放弃保护的时候,政府要及时接纳,使古民居古建筑不致损毁。羊石进士第也不必等政府投资保护,自己动手,自我保护,完全可以按照股份制形式进行修复,陈氏兄弟姐妹以入股的形式筹集资金。如果独资改造更好。请来古建专家,按照国家文物修旧如旧方法维修好原住房,改造好水电气管道,完善大门、围墙、屋顶、厨房、卫浴、客厅、小天井、阳台等设施,将上下楼住房改成豪华大气舒适的民宿客房,利用人们对“进士”身份的崇拜心理,吸引游客慕名前来参观食宿。客房设置“秀才间”“举人间”“进士间”“博士间”“状元间”。饮食以当地蔬菜土鸡土鸭土猪河鱼野味为主,推出“秀才宴”“举人宴”“进士宴”“博士宴”“状元宴”套餐,满足那些参加“中考”“高考”“朝圣者”的心愿。城郊杨家将村的杨家大院更具优势,亦可参照此法修复,予以开发利用。
(五)要积极开展“拯救建筑文物”行动。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要加强对建筑文物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婚丧嫁娶、饮食建筑等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加大对留存至今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族服饰、乐器、手工艺品等文物的搜寻展示,保存文化记忆,展现历史风貌,为新农村建设输入民族文化元素。在抢救保护建筑文物时,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尽量使用木、石、砖、瓦、石灰、桐油等传统材料,采用卯榫结构等传统技艺,保存老屋的木构架、青瓦、马头墙、雕花门窗和鹅卵石地面等基本要素,确保苗族建筑的文化品质。在不擅自改变建筑原风貌的前提下,设置防潮设施,增添卫生间,重新铺设电线线路和自来水管道,改造住房和客厅,使之适应当今居民的生活需求,让人愿意住,住得舒服。
(六)要将保护传承建筑文物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在维修改造古民居时,按照原汁原味、功能现代、设施完善的要求,采用仿木材料、石质材料、隔音材料、仿传统涂料等进行技术处理,既保留传统风貌,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打造成为民族文化和休闲观光旅游景点。古民居修缮完毕后,可以吸引大批作家诗人、摄影爱好者、美术家、新闻记者、游客等前来采风创作,观光旅游,推进一批画家村、民宿村、摄影村的建设,带动高效生态农业、传统手工业、休闲旅游业和民宿业的发展,以增加古村落的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从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今年暑假,我回老家消暑,听闻一位美丽的苗族女孩改造古苗寨发展乡村旅游的动人故事,让我感叹唏嘘。这位女孩大学毕业后,早年在外打拼,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她精心设计的作品获得过不少奖项。6年前,她回乡看到苗寨破败废弃的景象,心酸难过,百味滋生,于是下定决心,致力拯救那些濒临倾倒的苗寨建筑,重拾久违的苗族风俗人情。她在古苗寨建筑的基础上精心改造,每栋吊脚楼开辟出一个小前坪,新建了时尚的星空房、露营帐篷房、全景玻璃房等多种概念房,打造出一个既有民族风情又有时尚元素令人赏心悦目的的全新“苗寨”。为了摆脱雨季潮湿多雾困境,她别具匠心在吊脚楼“茶堂”设计了一个“火房”,采用苗族传统的明火炕形状,让人们围坐烤火品茶,津津有味烧烤糍粑红薯玉米与鲜猪牛羊肉。这座横空出世的艺术民宿苗寨,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天南海北的游客,生意火爆,一举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

中国传统村落_美丽的城步长安营镇大寨侗寨
结 语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建筑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建筑文物保护力度,推进合理适度利用,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建筑文物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是镌刻在石头和木板上的史书,凝聚着深厚的文化,蕴含着苗族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智慧。建筑文物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宏伟与精美,更在于其内在的韵味与意境。它们以独特的建筑语言,诠释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审美情趣,体验到他们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他们的精髓。苗寨的特色不在于花里胡哨的洋房高楼,而在那些历经千百年而不摧的具备各个时代特色的传统建筑,这些古民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蕴含着苗族文化特色,充满了苗族先人的建筑智慧。苗族是个有“根”的民族,这个“根”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了苗族建筑文物,保护了苗族传统建筑工艺,就是保留了我们苗族的历史和文化,保护了我们苗族文化的“根”,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那些颇有灵气的建筑文物,把祖宗留给我们的“宝物”看护好、传下去,把苗族建筑文物完整无缺地传给子孙后代,成为镇寨之宝,让它们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生发出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魅力,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贡献。(2024年11月12日)
作者简介:雷学业,男,苗族,中共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原学习文史委主任、四级调研员。
点击链接雷学业“苗族风情故事”-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