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古镇
文/吴华
古镇热早已过去,底蕴不够的昙花一现。功能齐全独特新颖的持续发力,推陈出新怪招迭出,没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因为你的眼界不够。井底之蛙是永远不明白沉重的铁疙瘩怎么可以在天上飞的。
也有当初没有挤上潮的,被推上潮头,补热。
《一个人的古镇》推出后,有的说后半部分跑题了,有的说哪有一个人的古镇,你只不过是想扯眼睛。
现实中的古镇居民有一千人,那就至少应该是一千人的古镇。古镇居民有一万人,那就应该是一万人的古镇,怎么会是一个人的古镇,那得多么空旷寂寞积满尘埃,充满妖魔鬼怪。
《我的团长我的团》,十几个主要演员就代表了,演出了上千人的效果。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古镇虽大,实际指引方向的就只有一人。如果他的个人意志不能转化为领导者集体意志,不能被广大群众拥护,变成所有居民的普遍意志,那么他注定是孤独的,仅剩他一个人在台上跳来跳去声嘶力竭却得不到一句好。所以他想要融合发展,把政府部门村组社团公司个人各种力量融合,拧成一股绳,建立统一阵线。统战思维,扫清障碍,战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把主要精力财力物力放在主要事情上。五指并拳,打出去。
过去,我一直很向往一个职业,酒店体验师。白吃白住还有报酬,你能想象到吗。
这就好比牛身上的一只苍蝇,叮在牛身上吃肉喝血,驱散不得,多恶心。
酒店老板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专门花钱去聘请一群苍蝇来嗡嗡嗡的乱叫,能理解吗。
老话不是说“防火防盗防记者‘’吗,怎么会专门去请苍蝇来叮自己的。稀奇古怪,闻之未闻。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因为蛋有缝,苍蝇才会闻腥而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循着苍蝇叮着的地方,可以查漏补缺完善提升。就像让你洗洗澡,红红脸,出出汗。以矛攻盾,才能提升盾的质量。君不见,部队也要分红军和蓝军吗。
现实中永远有一部分人跳来跳去,也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惊人,也想标新立异放异彩,自称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自以为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被人看作赞翎子。如果是在法律道德的范围内活动,是被允许的,毕竟这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开放多元的社会。存在总是合理的,不能因为你做不到就以否定的眼光去看待,术业有专攻。
一个县的南面并列有两个乡镇,一个要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一个还是继续发展传统农业,各自东西各奔前程。犹如门开两扇,一开一合不统一,能御贼于门外吗。
我们的优势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分散力量势必减弱迟缓我们前进的步伐。
古镇的土地房屋水土特产等资源都是有限的,你想占一点,我也想占一点。部门想来插只脚,私人也想揩点油。凡与旅游发展不相符的,都应该定期清理,回归主题。一心一意谋发展,旗帜鲜明搞旅游,为旅游让路开道。
当然,也要遵法守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实在财力有限,规定时间内无力开发的,按法律规定政府可以收回,重新组织招拍挂,给新的投资人进场分一杯羹的机会。古镇的繁荣兴旺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应该在这个前提之下。做大做强才能多分蛋糕。
古镇的特点是水码头,帆船已远走,码头空无一物,唯见岷江天际流。因为不能和群众争利,需要开拓发展渠道,开发新的项目新的空间。利用广阔的河石坝、空旷的渡口可以做一些文章,石船铁船木船小木船钓鱼船游艇冲锋舟都可以有。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与借鉴其他地方的措施办法也行。裹脚女人是走不远的。有做摆设的背景,也有可操作参与的,装扮的船工吆喝的小贩路边的棚店,仿佛回到挑火把柴的河运繁华年代。场景式体验式营销,营销促发展。学习李白苏东坡站立船头仗剑出川,在船上噶酒品茗,摇头晃脑,红袖添香,吟诗作画。
游览的路线也可以开发创新,跳出古镇看古镇。民间常说九个半边山,那在九个半边山上开发打造一条旅游线路,登高望远,远望古镇。距离产生美,在更接近天空的地方来欣赏古镇的美景。
东边有滩西边有山,滩低受水冲,山高场镇窄。把山搬到滩上,不就两全齐全了吗。虽然有投资,但回报也大。
东边赶场,西边也赶场,不是把资源分散了吗。人气吸引财气。人气旺,财气旺。
宣传上有人喜欢锦上添花添油加醋地美化,描红;有人专门鸡蛋里挑骨头暴露基层小秘密,抹黑。适当控制,正确引导,劣势也可变优势。正反双方争论激烈,才能把一个地方炒成热点,吸引游客。没有知名度,出门受欺负。领导得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才受得了,高瞻远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好记者,一秒钟可以上网扩散。管理的职责是引导,不好控制,控制不完。只有苦练内功,提升完善,才能让红方越来越强,白方越来越弱。
当你和我都赞美支持致力于古镇发展,是不是就变成二个人的古镇了呢。
吴华,幼年放歌天池山中,后执教乡村中学,辗转于局机关、多地乡镇政府,奔波于县城和乡村,作品多发于省市县报刊,终因江郎才尽,遂湮没于尘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