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的西安,缤纷多彩。前几天的连阴雨把天洗得碧蓝碧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衬托着太阳灿烂的笑脸,更使这座千年古都显得青春靓丽,生机盎然,湿润清新的空气弥漫在绿树鲜花之中,沁人心脾也令人心旷神怡。值此良辰美景,崔振昭先生赠送我一本他的散文随笔《悠悠岁月》,并在扉页上题字:“赠王华旭乡友雅正”,让我感到万分高兴。说让我雅正,绝对不敢当。近几年由于视力急骤下降,我是看书时间少看手机机会多,把几十万字的书一气读完少之又少。这次例外回到家中,我认真地把这本书读了一遍,有几篇文章还重复看了好几次。有点感想,写出来和朋友们交流交流。
先说一说我所知道的崔振昭先生其人。振昭先生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长我几岁,我应称呼他为老兄。与振昭兄相识已十多年了,初次见面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印象颇深。那时,我刚刚调到西安工作不久,他在碑林区委组织部任常务副部长,本不认识的我俩,有了共同朋友的召唤,就聚在了一起。振昭兄这个人长得就像一个户县男人,关中大汉,高高的个子,非常精神,说话大嗓门,声如洪钟,很健谈,性格是直来直去,非常豪爽。他1972年高中毕业,当时那可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当过村官,农活样样是把式,还当过大队文艺队业余演员,做过民办教师,1976年初光荣入伍,历任47军139师战士,团、师、军政治部干事,旅政治部主任,集团军工兵团政委,碑林区人武部政委,上校军衔,曾赴老山前线作战,转业地方后又任街办书记。用户县的话说就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换句话说就是阅历丰富,这丰富的阅历让他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有水平有能力。
我这人虽然说也不是“见面熟”,但得知他的军旅生涯,我就感到非常非常的亲切。1976年是户县历史上征兵最多的一年,相当多的兵员都到了47军,其中有我好多位中学的同学、邻村的朋友,还有同村儿时的伙伴。他们有的在军汽车排当驾驶员,有的在师司令部当参谋,还有的在连队当司务长,大部分是在连队当战士。我当时在陕西渭南中医学校读书,也常去看望他们。朋友的战友,就是朋友。这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振昭兄的距离,他让我感到非常的亲切和敬重。我常为自己没当过兵而感到遗憾,好在因工作原因,我曾任过预备役团卫生队队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振昭兄也是“老班长”。这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起来,由相识到相知,在我的心目中振昭兄是“上马能击狂胡,下马会草军书”的那类能武能文的人。
介绍了他的为人,再说说他的书,如果让我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文如其人”。这本书收录了作者98篇文章,涵盖了幼年成长、青年求学、军旅生涯、南疆作战、从政从文等多方面的内容,全方位地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同时代的人,读了这本书更是感同身受,浮想联翩。这里就不介绍书的内容了,百闻不如一读,如果您有空可以自己去看看,探索未知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请读者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吧。虽然我不是写书评,但振昭兄笔下流淌的亲友情、故乡情、战友情、百姓情,让人刻骨铭心,那满满的家国情怀,汪洋恣肆,跃然纸上,是情满于山意溢于海,感人至深。
他写亲友情,让人感到血浓于水,真爱永恒。他《为母亲过三周年》《参加表弟儿子的婚礼》《侄女出嫁》《侄子婚事》《在孙女百日宴上的致辞》,给人展示了一个男子汉的担当和柔情。有些人会认为像振昭兄这样的“大官”,参加农村这样的红白喜事有点儿庸俗,其实“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个人要在社会上行走,首先必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不爱,对自己的亲人都冰凉,那爱祖国爱人民群众就难以落到实处。家国一体,家人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我理解有烟火气有人情味,加上工作事业,这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缺少一个方面,就显得有点残缺。在这方面,振昭兄所做所为是我的楷模。
他写故乡情,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那一丝淡淡的乡愁。他《茶商情歌》《古道茯茶与户县炉客》,给我们钩沉了一段几近湮灭的史实。振昭兄是户县牛东人。牛东当年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是高山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昔有老子骑青牛而过,后有有的国家寄信件就写中国牛东,而省去了中间的陕西省,省去了中间的户县,照样也可收到,牛东人常常以此为自豪。这些都不说了,只说一下在商海弄潮、手把红旗旗不湿的陕商劲旅——炉客。明清之际,今之康定称为打箭炉,在那里做生意的人称为炉客,这些人绝对是以牛东人为代表,是数量多影响大,辐射带动了其它村堡和邻县。《康定情歌》中那李家大姐看上的张家大哥就是牛东人。《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用现在的表述方式来说,就是牢记这段史实,对于陕西的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商海游泳的不只有浙商晋商徽商,还有陕商。陕西人不是呆板板、端直直、死脑筋的楞娃,在“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时代,牛东炉客也是一颗值得去追的“星”。他《家乡的葡萄》《家乡的古镇》《牛东曲子社》也充满了赤子情怀。他曾驻军华县高塘,这里是“梁秋燕”原型的故乡,他把驻地当故乡,把爱留在了那里,多年之后还去回访,还去看望房东老大爷老大娘,这些我们在故事里听说过的情节就出现在他的身上。
他写战友情,让人感到在硝烟战火中的结成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无比的鲜艳牢固。他《我看到〈芳华〉所想到的点滴》《光荣的历史,不朽的丰碑》《连长的身影》《排长找我谈心》《炮兵侦察兵的风采》,展现了和平年代和战争时期军人的风貌和友谊。一次一位同学给我讲老山猫耳洞的对联“雨打芭蕉滴滴思乡泪,风卷硝烟缕缕是忠魂”,把我听得眼睛都湿润了。还有一次一位拔点作战的突击队长给我讲出发前的“五个一”:照一张标准像;写一封遗书;交一次党费;过一次组织生活;做一个承诺,如果活着回来,一定去探望烈士的父母。把我听得眼泪刷刷直流。这才是血染的风采,这是时代的精神,这是最可爱的人,我们需要去崇拜英雄,崇拜当兵的人,喜欢那万紫千红中的一抹军绿色。振昭兄就是英雄中的一员。
他写百姓情,让人感到“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他《街道办书记》《大学生的无奈》,体现了他退伍不褪色,退伍不褪志,建功新时代的精神。事虽平凡琐碎,但关系民生,都是天大的事。让人不由得想起河南内乡县衙的那副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振昭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接地气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干部。
还要说的是,振昭兄从军多年是一个爱学习有文化的人。在一些人心目中,当兵的人勇多于谋,社会上有的人把当兵称作吃粮,把当过兵称为行伍出身,这样的称谓虽无贬义,但听起来总让人感觉不是很美。更有甚者,个别人竟然说什么“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这是极端错误的。我读到他在《为母亲过三周年》题记中,引用了《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这几千年前的诗句和振昭兄当时的心情非常契合,一段诗句能顶千言万语。还有我们偶尔可以看到听到在农村过红白事,有个别司仪个别礼宾先生,有时把什么时候称磕头什么时候称叩首说不清;什么时候称舅家什么时候称渭家什么时候称娘家弄不准,常常闹笑话出洋相,成为多年之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振昭兄引用《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把渭家的出处做了说明,让人读后长知识。他《在涠洲岛偶遇汤显祖》一文再次展现了他渊博的文化知识底蕴,大多数人只知汤显祖是有名的戏剧家,有些人也只是知道汤显祖的名句“情不知何起,一往情深”,而振昭兄还知道汤显祖“临川四梦”,知道的更多更多。尝鼎一脔,知秋一叶,由此说明,振昭兄乃真文化人也。毛主席当年说“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无比正确,解放军才是一个大学校,振昭兄是这个学校的高材生。
最后还要说一点,就是要给振昭兄的书挑点毛病,这就要求全责备、“吹毛求疵”。书中选取的文章过于朴素,还应选一些像写汤显祖这样文采飞扬的文章,书中的文章词语少了点华丽,但这“瑕”不掩瑜。其实“抱朴归真”是古人教给我们的智慧,朴素就是“红萝卜调辣子——吃出看不出”,朴素就像户县软面就像户县浆水菜就像秦镇凉皮一样,虽然不是什么所谓的大餐,但亲人们在一起相聚还离不了它,并且品起来是有滋有味。古人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要做到“文质彬彬”这个度好像是很难把握的。《庄子·外篇·天道》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理解朴素就是低调奢华不张扬朴素就是天下无敌,振昭兄文章之美也在于它的朴素真实不做作。
写完这篇文章才知道今天是父亲节,我们虽没有过这节的习俗,但父亲节就应该是男人节,好男人就是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赡养好老娘、关心好婆娘、操心好儿子姑娘,要里里外外一把手。振昭兄就是在这几个维度上都有建树的中国好男人。他的书值得一读。悠悠岁月,一往情深。
作者简介
王华旭,笔名讷言,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西安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现为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特邀顾问。
2023年6月18日写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