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剑三爷新编序言
徐元鸿
前些时候,苏应跃先生向我推荐了他写的一篇关于汉阳剑三爷新编的小说,请我作序。我认识的苏应跃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汉阳人,生在龟山下,长在月湖畔,对汉阳和月湖充满了热爱,虽然现在已年过六旬,但汉阳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早已铭刻他的大脑深处,他很早就想写一点东西,写一点反映汉阳历史的的东西。还是在苏应跃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对他说:你们汉阳人就是汉阳的“贱”三爷。他当时就给予纠正:“你不了解剑三爷,它讲的是汉阳月湖边的一家大富豪家族,有剑家三兄弟,剑三爷排行老三,他打小就聪明好学,志向远大;长大后,在家庭和企业遭遇灾难时,剑三爷勇于接下家族企业管理的重担,经过努力拼搏后,终于走出困境,然后又不断在商场上开拓进取,把握时机,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在商场上,携手汉阳的商家共进退,抵御外来资本,提倡同行业之间不搞恶性竞争,共同把汉阳做大做强,使剑家企业不断壮大,终于富甲天下。在获得成功后,剑三爷乐于助人,为汉阳人排忧解难,是汉阳人的骄傲。”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俗话几乎传遍了整个中国。贱三爷生活在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南来北往,四方汇聚的水陆码头,由于城镇劳动人民在口头传说中不断地丰富补充,他的形象也就更加鲜明、高大、丰满,更具有自身的性格特征。贱三爷是生活在明朝中期汉阳县的民间机智人物,他豁达豪爽、机智幽默、聪明能干,兼有舍己为人、扶危济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品德,并具有“越是狠的越不怕”的豪气。
古琴台之名源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在《列子·汤问》中讲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龟山原名大别山,后又称鲁山,因为东吴大将鲁肃的衣冠冢在此。这名字一直用至明代。明朝的皇帝极其崇奉玄武,封玄武为帝。玄武龟形,时任湖北巡抚的王俭不知是灵感,还是听了别人的主意,将鲁山改名龟山,奏请朝廷,自然得到批准。于是鲁山就称龟山。隔江相对的黄鹄山就称为蛇山。
今天很多的人,不了解“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的掌故,更不知道这个企业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哪怕是很多在武汉的饱学之士,提到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总觉得像隔壁某个年高德劭的老大爷,他的皱纹和笑容里,写满了述说不尽的伤疤和勋章。很多武汉人提起“汉阳铁厂”,总会想起张之洞。这家世界东半球第一家钢铁企业,前后吃进去五百余万银两,但所产的铁制品却成本高而品质劣,没有销路和任何市场价值,已经走到日暮途穷的地步。而今天走进汉阳铁厂内,时光已经倒流。一百年前的烟囱已经像一棵枯树桩在那里树立着,许久不曾冒过尘烟,或许已经有鸟儿在烟囱内壁做窝了;各种泵站、冷却塔和薜荔藤萝相依为命,绿色的柔条装点了它们寂寞又威严的时光。长长的铁轨病卧在大地之上,禾草和野蒿把它枯瘦的枕木做成的肋骨填满;红砖厂房里面空空荡荡,一根根梁柱彼此隔着时间的河流遥望,从破损的墙缝和窗口,漏下的阳光像破碎的布匹,随意丢在尘灰没踝的泥地上,穿堂风从这道大门吹向那道大门,如吟如啸,如诉如怨,充满了荒乱流离的气息。
在汉阳流传着许多《汉阳的剑三爷》的故事版本,这本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传说,但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误认为是一种贬意。把“剑三爷”误认为是“贱三爷”,作为土生土长的汉阳人,苏应跃认为很有必要通过写一一些发生在贱三爷身边的一些小故事,来体现出汉阳几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人文趣事。苏应跃写这篇小说的初衷是为了弘扬汉阳,宣传汉阳,把汉阳曾经的悠久历史文化推荐给大家,为汉阳增添光彩。在这篇小说中,提到了汉阳的地名如:西大街、龙灯堤、下马湖、杨泗港、棉花街等及风景名胜二十多处,重点介绍了龟山、古琴台、月湖、归元寺等地的风貌,有多名曾经在汉阳名声显赫的鲜活人物在小说中有呈现,如:张之洞、黎元洪、徐建寅、张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