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就是健康,时间就是生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而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脑血流灌注措施,国内外指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都将溶栓治疗作为第一推荐手段。
前段时间,聊城市眼科医院神经内科成功开展1例静脉溶栓治疗,挽救了一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命。

患者男性,70岁,当日14时突感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于15:45来医院就诊。接诊后,患者自述既往有脑梗死、脑动脉狭窄、高血压病、血糖升高病史。医院神经内科溶栓小组立即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凝血、颅脑MRI等紧急检查,患者返回病房后立即将患者安置在溶栓称重床上,并给予吸氧、心电监测,检查肌力后发现患者右侧上肢屈曲、肌力0级,右侧下肢肌力1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
经医院神经内科溶栓小组全面评估,该患者有明确的静脉溶栓适应症,无禁忌症,遂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说明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及风险,征得家属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于16:21开始对患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滴注溶栓治疗,从急性脑梗死患者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给药时间(DNT时间)为38分钟。


溶栓药物静脉滴注顺利结束后,患者右下肢活动不灵症状明显减轻,右上肢活动不灵症状较前稍好转,生命体征稳定。在医院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及康复科的协助下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患者恢复良好。
健康科普
脑血管病的中医预防和保健
01、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具有“四高一多”的特点,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并发症多。

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
脑血管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难以保持平衡、一侧肢体无力/麻木、面部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

02、脑血管病的中医预防
脑血管病的中医预防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符合。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调畅情志
情志变化可以改变脏腑机能状态,导致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情绪要稳定,经常保持乐观、豁达、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忧思、悲伤、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大等。
顺应四时
四时气候变化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要顺应自然。
★春养肝 春季人体气机升发舒畅,衣着要“下厚上薄”。
★夏清心 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季节。夏日炎炎,令人心烦,多进食绿豆、赤小豆、乌梅等食物。
★秋润肺 秋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甘蔗、藕等。

★冬养肾 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寒邪使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脑卒中。要早睡晚起,适当进补。
★长夏健脾 长夏为小暑-立秋这段时间,湿气较重。脾喜燥恶湿,要多食祛湿的食物,如:冬瓜、白扁豆、薏米仁等。
饮食调护
合理饮食,避免过饱、过饥、肥甘厚味。限制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克。多食新鲜蔬菜。充足饮水,每天2000ml左右(心脏病和肾脏病患者限制饮水量)。
适宜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适宜运动可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体质。建议每天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不少于5天。可选择的运动项目: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可根据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关键是要长期坚持。
03、脑血管病的日常保健
按时服用降压、降糖、调脂、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异常指标,如果控制不佳及时请医生调整药物。定期体检,戒烟戒酒。劳逸结合,不能过度劳累。
生活要规律: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质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
建议日常做到:
三个半小时:
上午活动半小时
中午睡觉半小时
晚上散步半小时
三个半分钟
睡醒后静卧半分钟
起床坐起半分钟
下床前双腿垂在床沿半分钟
体位变化要缓慢,起床不可太猛,以免引起脑部缺血或体位性低血压。
(文图 刘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