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散文/父亲那座山
高新文(吉林白城)
在当年的吴督军行营北部的半山区,座落个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在夕阳下,那层层叠叠的山沟里,一座座土石屋房顶升起了屡屡炊烟。那时父亲时常牵着我的手,走在坎坷的路上,只见山沟里村落稀稀拉拉,贫瘠的农田挂满山坡。人称这是靠天吃饭,兔子不拉屎,老鼠进村会含泪而走的穷山沟。尽管如此,我仍思念这熟悉的家乡,常去这里看看。因为我家住在这里,父亲在这辛勤耕耘了几十年,她是我的第一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梦的世界里,我做的梦最多的是有关山的梦,“爸爸是什么?”是山”。“山那边是什么?”“天空”。“天空下面又是什么?”“又是山”。“大吗?”“大哩”……在我的记忆里,农村的生活是枯燥而平淡的,农村的生活是苦的,日子是紧的。我家人口多,劳动力少,全家12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爷爷、奶奶体弱多病,妈妈洗衣做饭料理家务,我是长子,姊妹8个,都在求学,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培养子女,每天早晨,迎着晨曦走向田野;每天黄昏当父亲的锄头、铁锹与硬土块相撞溅出了星星,惊醒了月亮,父亲才踏着黄昏的脚步,扛着那张银白的弯钩犁铧走回村庄。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没有一点倦意,因为他望见了我。于是慢慢安静,走进沉寂的梦乡。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一辈子,他为养家糊口,让我和弟弟、妹妹求学有成,甘愿苦了自己,那是寒冷的三九天,父亲为生产队赶大车到乌市向国家交公粮,他头顶狗皮帽子,身穿空心棉袄扎麻绳,脚穿的鞋子续滿了苞米叶,怀里揣着苞米面大饼子和介菜疙瘩咸菜,住大车店在炕里热乎热乎带冰茬充饥,只因每天省下6毛钱岀差费,弥补我和弟弟、妹妹求学费用不足。他在生产队劳动,一年四季出满勤,饱经风吹雨淋日晒,双手布满老茧、干裂和血泡,他时常用热水泡泡,抹点猪油,粘些白胶布,来缓解疼痛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我对父亲说:“爸您别这样了,长期这样,您老身体吃不消”,父亲说:只要你们求学有成,我这样也高兴!”。后来我父母举家搬迁到洮北区近郊,那是1999年,父亲己经年过古稀了,沒有了耕地,父亲就到草甸子搂柴禾卖,维持生计。就这样苦了一辈子,以致积劳成疾。在我的记忆里,童年、少年和青年在父亲的甘露滋润下,我学习不断进步,我长大了,那是1971年,我要离开家,进城赴省农机校求学深造,送我起程那天,父亲紧紧握住我的手,没有一点痛苦。父亲说:新文你走吧,我等你干大事业,……涉过一道道山梁,父亲把我送岀了山的怀抱。当我转身向父亲道别时,我望见父亲的身躯变成了一座山的雕塑,那慈爱的目光变成父亲对我永久的期待……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不但大力支持我求学,参加工作后,他更支持我的工作。我在白城市农业局工作时,回家比较方便,到大安工作后,由于路程远了,加之工作繁忙,仅能利用回白城开会或办事机会,回家看看,可每次回家没和父亲说上几句话,父亲总是对我说:“你赶紧回大安,家里没事,你忙工作要紧”。父亲病危到白城中心医院住院,我弟弟、妹妹陪护他,他说:“我没事,你新文哥工作忙,谁也不准告诉他!”就这样一直瞒着我,至到父亲咽气才通知我。爸爸:您大儿子不孝啊!如今,我已年近古稀,回忆以往的一切,我切身体会到,父亲就是那座山,那座山就是父亲。我从山里岀来,是山赋予我一颗心灵,是山给我风骨支起一个生命,是山给我灵性造就一种性格,是山使我为白城和大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做的工作,尽点应尽绵薄之力!如果没有山,没有父亲做后盾,我将一事无成。啊!山,父亲!父亲,山!您为儿子付出了一切,您辛苦了!您的儿子永远怀念您!永远铭记您!终生感恩您!
写于2022、2、22

第二篇
散文/感恩
高新文(吉林白城)
皎洁的夜光穿过熟悉的窗户洒在忱边,一滴滴热泪落在了儿际,沾湿了忱头,惊醒了噩梦。
我猛地睁开眼睛,一种不知名的感情在月光的照耀下由然而生,异常沉重。再过两天,我就要离开这个家进城去省农机校上学了。本该欣喜的心情,那时却无由地变得失落起来。
梦中那个寒冷的冬天,妈妈独自一人在路上走着,一辆突飞而来的自行车撞倒了妈妈。可旁边却没有人,我离得那么远,可清晰地看见了这一切,却怎么也跑不到妈妈身边。我焦急地哭了,梦也醒了,可梦中的情景让我越来越感到不安。想到我家12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们子妹8个,我是长子),我离家求学后,弟弟、妹妹也在求学,爷爷、奶奶年迈多病,丧失劳动能力,爸爸一人在生产队劳动养家糊口。家中身体欠佳的妈妈不但没人照顾,她既要照顾公婆,又要照顾孩子,泪水又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记得以前每次放学后,妈妈总是做好了饭菜,可我总是不珍惜。都念初中三年级了,印象中几乎每次都是在报怨声中,妈妈哄骗中结束每顿饭。妈妈总是说:“再少吃点,再吃两口”,否则我不让你上学。妈妈怕我吃不饱,饿坏了身体。其实那时我都18岁了,怎么会照顾不好自己呢?感谢妈妈对我的关心,当时我想以后我会用心体会您做的每顿饭。让您看到我狼呑虎咽,高兴地吃下每一口。妈妈当时已经年近40岁了,因家境贫寒,日夜操劳,就像60多岁的老太太,经常会忘记一些事,可妈妈却忘不了对我的关心,冬闲时,妈妈早早为我准备好棉衣,每次到供销社买东西,总是忘不了给我买几块我喜欢的冰糖。
我打记事那天起就没看到妈妈穿过不带补钉的衣服,可又从来没问过妈妈需要点啥,可妈妈看到其他学生都在穿的确良裤子,竞然为我把我大姨妈给她那条旁开门八成新的裤子改了改,给了我,因为当时家里困难没钱买不起。我看妈妈每天都在忙来忙去,为全家12口人洗衣做饭,晚上还要贪黑扎笤帚,准备去城里卖,赚点钱弥补我和弟弟、妹妹上学费用。我忍不住劝妈妈,不要再干了,我想让妈妈休息,我怕妈妈累坏身体呀!可妈妈却说:“我想让你高兴”。
我在省农机校读书期间,妈妈担心我吃不饱,她和家人省吃俭用,时常三块五块给我寄钱,我毕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白城地区农机局,之后又到大安市委、市政府工作,那时我爸爸妈妈也搬到洮北区近郊。妈妈几十年来,一直关心我,支持我好好学习,干好工作,就连爸病危住院都埋着我,让我弟弟、妹妹陪护,不让我分心。至到爸爸病故送行才通知我从大安回来。妈妈急性心梗,临终前,还对我弟弟、妹妹说:“我没事,你大哥工作忙,别告诉他”,就这样您走前,咱娘俩也没说上一句话。妈妈生前,我每次去白城开会戓办事,都到家看看,可几乎每次都说不上几话,妈妈便说:“家里挺好的,你工作忙,赶紧回去吧”,我回家看老爸老妈,时常给点零花钱,可是妈妈去世,我才知道,妈妈一分也没花,全都给我攒着,花的都是爸爸在世时赶车拉脚挣的钱,您的养育之恩,我会铭记在心。尽管您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就像小草报答不完阳光雨露的恩情,像小鸟报答不完树林的恩情,但我仍然要对您说:“妈妈我想您!我爱您!謝谢您!”
写于2022、1、22

第三篇
要珍惜老伴
高新文
苏桂英是我妻子,不了解内情的人都很羡慕她。因为我多年工作在领导岗位,认为她嫁给我,享福了。其实恰恰相反,她和我现已生活了44年,操了不少心,挨了不少累,遭了许多罪,真的辛苦了。
她和我都出生在洮南市东升乡兴泉村,她52年岀生,长我一岁。住邻居,是发小,中小学又是同班同学。70年初中毕业,赶上“四个面向”,她到洮南师范读书,我被推荐到省农机校读书。由于是发小、同学、有共同语言和志向,各自上学后,相互挂念,那时没有手机,经常书信,时常还互寄照片。虽然距离远了,但感情却越来越好。随着年龄增长,加之相互了解,知根知底,感情逐步升温成爱情。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洮南市农村小学任教,我被分配到白城地区农机局工作。77年,我俩在老家结婚了。那时,我家人口多,劳动力少,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结婚时沒有结婚照、沒穿婚纱、没举办婚礼,她在10几位亲友和闺蜜的陪伴下,徒步走到我家。没有新房,我俩和我爷爷、奶奶住南北炕,沒有一样电器和家具,只做了两套行礼。结婚不久,她调到白城农机公司工作,我俩住过办公室,借住过领导和同志的房。到82年,我俩筹措资金2万元,单位又补贴部分资金,才住上60平米的“北京平”,买了一台飞鸽牌自行车,一台红灯牌收音机,一台蜜蜂牌缝纫机和一对木箱子,还买一张办公桌,我俩捡砖头,自己盖了个小仓房。这总算有个自己的家了。对此,我至今仍然觉得亏欠她,心里很内疚。但她非常理解我家当时经济困难的实际情况,过苦日子习惯了,从没怨言。
她全力支持我的工作。从1980年开始,我任白城地区农机管理总站副站长,主持工作,1985年任白城地区农机管理总站站长,1992年任白城地区农机局副局长,1993年至2003年,机构改革,撒销农机局,业务划归农业局,我先后任白城地区农业局副局长、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兼党委书记、局长兼党委书记,2003年初任大安市市长,2006年至2009年任大安市委书记。退休前又兼白城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副厅级)。常言说:一个成功的男士,家里都有个贤内助。这话一点不假。我干得不好,没啥突岀政绩,称不上什么成功人士,但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当上比“芝麻官”略大点的小官,我不怕别人笑话,还真觉得骄傲和自豪。我的每一点进步,正向十五的月亮唱的,军功章有我一半,也有她的一半。如果要说我对白城或大安经济社会发展尽点应尽微薄之力的话,“功劳簿”应当三、七分成,我占三、她占七。我不是给她“打进步”,而言过其实,事实真是这样。没有党组织的重点培养和她的全力支持,我根本干不到这个份。
她政治上比较成熟,考虑事情相对全面,看问题比较准,辨别是非能力强,家务活是多面手,而且不辞辛苦,称得上贤妻良母。她从洮南农村小学调到白城和大安后,先后当过白城农机公司配件科调拨员,农机大厦经理,农机监理站内勤业务员,财政局农发办工程师,在做好单位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了全部家务。我两个孩子念小学时,她不让我分心,上下学接送和课后辅导,她一人承担,个子虽然不高,骑“二、八”自行车还行,前边车梁托儿子,后背背女儿。家里买菜、做饭、缝衣、洗衣、室内外卫生、装修房子、简单维修家电和下水及炉具等等,从没让我伸过手。我在大安工作时,县(市、区)工作特别忙,非常累,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加支持我的工作。就连我的裤头都是她洗,鞋油都是她擦。她每次公出前,都要给我备好几套换穿的衣服,包括领带都打好结。不但“小家”不让我操心,“大家”她也替我照顾的特别好。我爷爷、奶奶的坟在老家(洮南市东升乡兴泉村),每年春节前和清明节前,都是她替我去扫墓。我母亲生前过80大寿,她考虑我工作太忙,当时身体又不够好,她带领儿子、女儿去祝寿。我大妹妹因病医治无效,在白山去世时,也因为我工作忙和身体原因,她带领家人前去送行。我大妹妹的儿子在白山市结婚时,也是她带领家人前去祝贺。个人“小家”、“大家”都不让我分心,让我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 她在我个人“小家”和“大家”管理服务上,可称之为贴身秘书。对我个人而言,无论在职时,还是退休后,她是贴身保姆。我曾多次因病住院,为少给单位添麻烦,不打扰家人,不影响子女工作,基本都是她一人陪护。去年,我因病先后在白城、长春几次住院,总共住了3个多月。后来又去北京协和医院复查。子女陪她担心不方便,她始终陪护。我在长春吉大一院干部疗区8号楼8楼住院期间,她因冠心病入住心内科3号楼4楼。她还没有全愈,担心子女照顾不周,就带病楼上 、楼下为我打饭送餐,好感动啊!真是少是夫妻,老是伴。
她严以律己,对我高度负责。我刚到大安工作不久,我岳母因病在老家去世,我和她前去送行时,她和我想到了一起,谁也不告诉,大安只去了瞒不住的3个人(常务副市长、政副办副主任和我的司机)。我两个孩子,儿子在长春工作,女儿在白城工作。我俩在大安工作时,她回白城看女儿,坐“大客”,去长春看儿子坐火车。一次,她坐火车去长春看儿子,被同车箱的大安人认岀来了,那人很惊讶地说:您坐多少轿车没有,咋坐火车呢?她回答说:我去长春看儿子、儿媳和大孙子,是私事,如有方便车,捎个脚还行,哪能公车私用!那位大安人听了非常感动,回来逢人便讲,在大安传为佳话。她不但管好自己,还严格管好子女和亲友,多次告悈子女,不准借助我的地位和权力,到大安办任何事情,不准添任何麻烦,只能为我增光添彩,不准给我脸上摸黑!她这么说了,孩子很听话,也真的做到了。对此,我特别满意。
她优点很多,缺点也不少。最大缺点就是爱唠叨,太磨唧。有时想想,她唠叨和磨叽,不但不是缺点,而且也是优点,因为人家说的对。比如,她爱干净,在家里整天洗、涮、擦。地上有根头发丝也要拣起来,刚穿不到两天的衣服就换洗。上趟超市也要整容整装。家里啥东西摆放都有条有理。她这些优点正是我的缺点,人家能不磨叽和唠叨吗?又如,她爱唱爱跳,退休后,茶余饭后,她几乎每天都在室内大厅学唱歌,室内大厅成了她的练歌厅。再就到社区广场跳广场舞、扭秧歌。我爱静不爱动,除早上骑自行车遛弯和去早市买菜,以及做点少量家务活外,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大部时间用在看书、写点东西上。而且喜欢“开夜车”,经常看书和写东西到深夜,有时通宵达旦。生活很不规律。还吸烟,这些都伤身,人家在保健,磨叽是关心我,难道这些不是她的优点吗?现在回忆起往事,觉得她真正的缺点是对我过于包容。我这人不注重保健,从17岁开始吸烟,吸了40多年,在职时“喝大酒”、“吸大烟”、“贪大黑”,被人称为“拼命三郎”、“工作狂”、“傻市长”、“傻书记”,那时,他磨叽和唠叨我听的时间少,因为贪黑起早作,“两头”不见面,她没管住我。退休后,两人成天在一起,我的缺点毛病全报露了。真是妻管严了,酒基本戒了,烟戒了3年,后来我看她不咋麽叽和唠叨了,烟又拣起来了,贪黑写东西又成瘾了。岀现这种情况,说到底毛病在内因。找点外因还是她对我帮助不够,过于从容了。因此,我说她对我过于包容才是她真正的不足。
结婚44年来,她对我付出太多太多了,我对她亏欠太多太多了。现在,我俩都己年近古稀,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尤其我多年吸烟喝酒,贪黑起早,积劳成疾,一身多病,她由于操劳过度,老年病也不少,和她相依为命的时间不会很多了。余生之年,我要好好表现,酒戒半年多了,近日坚决把烟戒掉,一定克服“开夜车”,生活不规律的缺点,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力多承担些家务,从各方面关心老伴、照顾老伴,珍惜老伴。
写于庚子年正月十五


作者简介:高新文、男、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洮南市东升乡兴泉村,中共党员,大学文化。
1973年参加工作,2013年退休,在职时历任吉林省白城市农业局局长党委书记、大安市市长、大安市市委书记、白城市委副秘书长兼白城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副厅长级)
退休后于2019年被白城市老科协聘为名誉会长。
本人自幼爰好写作,读小学三年级时就在巜红色社员报》发表稿件,工作期间、边工作、边学习、边调研、边总结、边写作,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撰著的《瀚海凝思》和巜嫩江耕耘》等十本书260多万字,于2008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退休后笔耕不辍。但由于我在机关工作41年,对公文略知一二,对诵诗、散文和随笔是门外汉,现正在学习、实践、锻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