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 游 哈 德 逊 河
锦 清
. 1.
早就听说哈德逊河的夜色迷人,可是到美国几年了,虽近在咫尺,却总无暇去观望。一位名人为其子举行婚礼,邀请各界亲朋好友五百多人乘豪华游轮夜游哈德逊河及海湾,我也成为应邀的文化人士之一,为盛会点缀。
八点钟宾客们在曼哈顿的X号码头上船,火红的夕阳依恋着白昼,还在天边徘徊,尽情地泼洒着她的爱恋和不舍。她的美艳染红了清澈的哈德逊河水,为停泊在码头正待起锚的无数只游轮涂上了金色。九点时分,我们乘坐的游轮开始缓缓启程了。此时夜伸开了巨大的双臂,迎接着投入她的怀抱的一切,夕阳终于被执着的夜所感染,离开了这浩瀚的舞台。刹那间,哈德逊河两边及曼哈顿岛四岸及飞越河面的几座大桥上各色的灯火一齐点燃,如同无数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夜幕中。每一点灯光的倒影,都形成五色斑斓的长形亮柱,在水中上下跳荡,与夜空中无数的星光交相呼应;夜幕中,连接曼哈顿岛和布鲁克林的大桥妆点着各式的彩灯,飞扬在天际,映照在水中跳荡不止。世界贸易中心的两座摩天大厦灯火辉煌,伸入云空,窥探着天幕外的世界;位于哈德逊河南边,靠近斯登岛的自由女神,手擎火炬,她周身祥光环绕,吸引着向往自由的人们,也为夜航的人们指引着航线。它们的倒影映在水中,在水波的跳荡中,一会变成狭长一条,一会又变成扁扁一片,一会又变成千万片碎片,任凭是坚固的摩天大厦,还是高举的灯火,此刻都变得如此柔顺,任凭浪花的戏弄和玩耍。

夜朗星稀,华灯异彩构成哈德逊河上一幅多彩的画卷,此时此地的灯火奇观,恐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
船上,上下三层的舱内,各界名流济济一堂。船的下舱,和海贴的很近,坐在哪里的人们,可以清楚地听到浪花拍击舱底的吟唱,可以感受到它那韵律合谐的呼吸;中舱热闹非凡,乐队演奏着欢快的乐曲;顶舱可以俯瞰底舱和中舱的活动。侍应生不时端来各式可口的饮料,包括上好的美酒,以及各式佳肴西点,可说是应有尽有。
舱内传来了如雷的喝采声,新人的典礼,已经开始。主婚人为新人祝福,一对伴侣的人生新起点从此刻开始……乐队奏起了蓝色多瑙河,新人伴着优美的旋律在有节奏的掌声中翩翩起舞。接着田纳西圆舞曲骤然响起,一对一对的宾客们纷纷加入,舞娘们的彩裙随着旋律飞扬,象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迎风摇曳、招展着。
我坐在中舱靠近舷窗的位子上,置身其中,被这热烈的气氛冲击着。看看电脑中储存的文字,配上新人交杯酒和起舞的两祯照片,字数已够交差,我便关上了手提电脑。环顾窗外,夜色,被舷窗分割成一幅幅诱人的水墨画。我终于悄然离开了船舱,爬上黑暗的甲板。外面是迥然不同的天地!
船已经远离曼哈顿岛的灯火,甲板上悄无他人,海风拂面,凉风习习,一天的暑气消失殆尽。远处来来往往的游船,点缀着波浪荡漾的海湾,时隐时现的乐曲声,不时从过往的游船上飘来。我站在船头上,任海风吹拂,任大浪飞溅,静静地凝视着哈德逊海湾,楼宇、大厦的倒映在海面上飘荡,如同五色彩练任河水揉动……
. 2.
凝视着夜空,天幕中闪烁的点点星辰,不觉竟唤起我对刚来美国的日子的回想,想起那让我终身都不能忘记的冷落、孤寂和耻辱。
刚来美国,听说美国的稿酬很高,便写了寄到报社,这一寄,就如石沉大海一般再无消息。很久之后,朋友问我一篇文章收到多少稿酬,我才知道文章早已发表。惊喜之余,便是苦苦等待,几个月及几封信之后,我才领悟到,我不但不会有分毫的稿酬,就是“文章已经发表”这样的通知都没有,连“世界日报”这样财力雄厚的大报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报纸了。难得有一家杂志的主编答应付我稿酬并约我午餐及聚会活动。我因为事前约见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只赴了午餐的约会,而没能参加以后的活动,不料這个已经答应的稿酬,居然也是经年累月没有了下文。另一家主编在筹划成立一家网站时,向我约稿,每千字五十元。网站成立后,稿费降到二十元千字,到文章发表后就再没有下文,甚至连人也找不到了。当然不能学杜工部饿死在富足的美国。为了生存、为了学费,我也和很多留学生一样到餐馆打工,为顾客调鸡尾酒。
感恩节生意清淡,老板为了节省一天的工钱,毫无理由地将我们几个外省人临时辞退。当家家围坐在桌前吃着香喷喷的火鸡时,我提着行李一个人孤伶伶地守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站,等待着经过这里的长途汽车。司机们大概也都赶回家去团聚了吧?整整三个小时,竟然没有一辆车从这里经过。那一晚,也像今夜一样,星光点点,我一个人站在那个没有人、没有灯光的幽暗小站,数了三个小时的星星,只有寒风不断吹拂我的长裙。圣诞节又是类似的情形,那一整天我挣到的钱,还不够从大西洋城回纽约的火车票。母亲节顾客人山人海,我从早忙到晚,竟没时间给母亲打个电话。深夜老板娘算帐时发现少了一张帐单,一定说是被我暗吞了,我指出她写在存根上收到金额的记号,她居然也不理会。我不甘忍受这种诬陷,忿而辞工离去,连一天的工钱也忘了领。深夜,在波士顿转车,下班车要在黎明才有,一个人坐在波士顿的港口边,遥望对岸灯火阑珊,感叹着长夜难明的孤寂。不觉想起安徒生童话中那个没有鞋穿、在圣诞夜风雪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想起一位当代诗人杨牧的故事:他三十五年前就读于加州伯克莱大学文学研究院时,整个暑假竟然为挣每小时八毛钱的报酬而陪一个十岁的美国男孩抛皮球玩。此事今日已成美谈,然而在当时他全靠一个学理工的同学因为欣赏他的才华,不但供给他吃住,又因诗人不屑与其他包伙的同学交往,还代他轮班为大家洗碗。我真羡慕他能有象鲍叔牙这样的知己!
美国是个自由富裕的国度,可是当你初踏美国时,面对迥然不同的文化,言语不通,举目无亲,没有工会保护,你将以怎样的忍耐、怎样的毅力去面对孤寂和冷落,去忍受那种没有尊严的生活?学诗文的人,可以为社会鸣不平,却不屑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执。在美国这个分毫必争的契约社会,这亏可就吃大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真怕在美国过佳节,形单影只地看别人团聚欢庆。
如今又是同样的灿烂银河,使我想起另一段美好的生活,在遥远的地方,我与我的恋人曾经一起观看朝霞夕照、钱塘怒潮、黄山云海、飞流瀑布。我“举头望明月”,今夜的天空,只有灿烂的星光,牛郎织女隔水相对,那轻盈的雁桥怎能承载离人沉重的脚步?没有明月,连遥祝一声“千里共婵娟”,也不可能了。东望黑黝黝的大西洋,连大洋的对岸也不再是故乡!在美多年奔波,第一次有机会能静静地享受一下美景,却又勾起了思乡的离愁及对往事的回想。我不禁转过身来对繁星祈祷,请人们不要将那些笔耕的人只作为盛会的点缀……
一只水鸟追逐着游船,不时发出凄厉的叫声,不知它是在感慨黑夜的降临,还是像我一样,在暗夜中感受着孤独,眷恋着遥远的故乡?

舱内的音乐震耳欲聋,人们正在狂歌欢舞,人影憧憧。我注视着那迷离的人群,蓦然间,印象派大师麦纳(Manet)的一幅名画浮现在我脑海中:一个孤伶伶的酒吧女,失神落魄的望着酒吧前这个跟她毫不相干的欢乐世界。而那欢乐世界里人们狂舞中的身影、却隐隐约约地反映在她身后的一面大镜子中……
【作者简介】

锦清,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居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
~本刊欢迎投稿~
美华读书会是在美国麻州注册的非盈利组织。《美华读书》是其发行的会刊,旨在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海内外华人建立中文阅读及文化艺术信息交流的平台、为旅美华人及后裔建立学习中文的平台。
我们将尽心竭力办好这份刊物,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希望您关注、喜欢、支持我们,并欢迎投稿。
来稿须为原创,文责自负。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绘画等均可,体裁不限。
来稿请按标准格式顺序:作品题目、作者(国家)、正文 ,并附简历及照片一张。
投稿时请使用简体中文。
作者在投稿前,请认真校对。编辑部对稿件有修改权,若不同意,请注明。
投稿可送:
邮箱:yifangy2002@yahoo.com
meihuareading@gmail.com
微信 :yifang123686
或直接投微信群,注明投稿。
美华读书会《美华读书》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