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龚如仲(Ralph)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毕业,曾任外贸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驻美国公司总裁。
有关作品: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翻译作品——美国动画电影小说《忍者神龟》(Ninja Turtles),台湾采薇出版社出版、发行《岁月如重—兼谈华国锋》(此书已被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纽约市市立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正式收藏),《东西南北中国人---细谈如何在大陆做生意》、《悠然时光》、《如仲诗语》、《My Life--Family, Career & VIPs》,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悠然斋诗文选》《花儿在身边开放》。
作者现旅居美国,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经典文学网特约作家、台湾采薇出版社资深顾问、奥地利英文网Sinopress特聘专栏作家、欧华新移民作家协会会员、中诗报七室创作者。

【到大陆做生意】之四
儒商尤众理先生的故事(节选)
文/龚如仲(Ralph)
香港华运发展有限公司老板尤众理先生不仅是我多年的老朋友,而且还是一位非常值得人信赖的谦谦君子。虽说尤先生也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生意人,然而他那儒雅而谦恭的待人接物,真实而由衷的急公好义,公平而诚信的经营态度,都给与他打交道者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一)一个可以信赖的热心人
与尤先生的相识是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情了。那时候的我正在美国主管着一家中国国企大公司的海外业务。由于生意上的需要,我常常来往于纽约和香港之间,因为公司所经营的一项主要产品的辅料和配件肯定是要在“价廉物美”的香港采购的。经国内一老友介绍,我开始试着和这家位于香港北角的“华运公司”谈起了生意。
头一回闯入我眼帘的“华运”老板尤先生是一位带着金丝边眼镜、温文尔雅的“文化人”。在整个交易谈判过程中,尤先生不急不躁、彬彬有礼,而且在价格上也是相当的公平合理。做成几笔生意后,不知不觉间,尤先生和我成了好朋友。打那以后,无论是确有生意相谈,还是纯属私人拜访,尤先生的公司是我香港之行的必到之所。而只要尤先生在香港,我这位“不速之客”肯定会受到他的热情款待。
最令人难忘的一件事是,我有一回试探着问尤先生:“可否帮我的一位朋友在香港开个银行账户?而账户的受益人必须是共同的。”我之所以发此一问,是因为如果我朋友和尤先生的名字都在同一账户中、并成了共同的受益人,那么我朋友就方便多了。因为,其一、我朋友今后到香港时就有了可供自由使用的外汇账户;其二、我朋友突然要用外汇而他本人又无法抵达香港时,尤先生可以替我朋友全权代劳。
而我朋友为何要在香港设立账户呢?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对外汇控制特严,而我的这位朋友很想把做生意赚下的部分利润存放海外(香港当时是属中国的“海外”),以便将来应急之需。我想,我朋友作此决定时,估计是非常纠结的,因为他对尤先生一无所知。他敢于把大把银子存放在一个“姓尤的”陌生人手中,无非是听从了我的建议(因为我与此朋友关系极好,他对我特别信任)。而反过来想呢,“帮人管理存款”对尤先生来说并不是什么“美差”,因为他本身就事情繁多,“又何必花精力去管一个不相干的人的不相干的事?”然而当我问他可否帮忙时,这位乐于助人的尤先生二话不说,当即就同意为我的朋友办理此事。 说句心里话,我朋友的这一“决策”在当时也是极具风险的,因为只要尤先生乐意,他可以分分秒秒地以“受益人”的名义,把我朋友存在银行里的所有现金取走。倘若真有那种事情发生,我朋友除了“欲哭无泪”外,就只能把我骂得个“狗血淋头”了。
多少年下来,不但我朋友的钱在尤先生的管理下安然无恙、井井有条,而且他们二人后来也成了朋友。仅从这一点来看,可见尤先生是一个操守绝佳的本分人,同时,他也是我唯一一个可以“全天候”、“全方位”信赖的真朋友。
(二)一个经历不凡的常熟人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生意人似乎总会给人留下“处事圆滑”、“待人不诚”、“唯利是图”的坏印象。所以您可能很难想象:一个在香港这个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打拼的尤先生怎么可能如此“独善其身”?又怎么可能这般“让人信任”?
其实,只要翻一翻尤先生的成长史,您就不难发现:尤先生之所以如此待人真诚、处事厚道是和他的家庭出生、儿时遭遇和教育背景密切相关的。
1959年,尤众理先生出生于江苏常熟的一个革命干部家庭。他父亲老尤在常熟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13岁就参加革命工作,18岁冒着枪林弹雨随“四野”大军南下江苏,经历解放苏南,直至土改时到了常熟,并当上了常熟市市委宣传部长。老尤因工作出色得到过不少荣誉。1959年,他作为建国十周年常熟的特邀代表在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这在当时的中国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喜事。而尤先生的母亲也是一位老革命,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位颇有文化素养的大知识分子,且官拜常熟一家中医院的党委书记。尽管父母工作繁忙,但身为革命者”的父母双亲在家中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严的。他们对子女们的“家训”是:“心胸要坦荡,为人要诚实,待人要厚道”。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尤先生一生受益匪浅的好课堂。
除了良好的家教外,尤先生童年时所经历过的那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的重磅打击也对他成长中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活在父母都是“高干”的家庭里,小众理是快乐的,也是自豪的:“大官”的父亲,有知识的母亲,光荣的门第,体面的生活,这一切都给童年时代的小众理带来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然而,当小众理长到七岁时的1966年,情况有了巨大的变化。其实,早在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即将到来的前夜,小众理的父母已经预感到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还未等到学期结束,小众理的父母就请远在老家江苏盐城的外婆,带着小众理兄妹三人回到了外婆家。外婆家要经过几道湾路才能入村,三间破旧木结构的小草房依水而筑。外婆当时已75岁了,而与她同居的舅妈年轻时就守寡。舅妈带着四个孩子,最小的才两岁。外婆、舅妈等一家六口人过着清贫的生活。不言而喻,小众理兄妹三人的到来,给外婆家原本贫困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
由于文化大革命时小众理的父母工资被停发,这就让平时靠小众理父母接济的外婆和舅妈家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一家的基本生活之源,完全靠舅妈来维持。后来舅妈突然身体出了毛病,无法照料家中事宜,于是就只能由年迈的外婆带着七个孩子和一个病人过着“有这餐无下顿”的艰辛生活。
幼年时的苦难,让小众理从小就懂得了人生的不易。这也为他以后意志坚定地打拼世界奠定了基础。
当文化大革命于1966年的下半年正式展开后,小众理的父亲、常熟市炙手可热的“大领导”老尤被“革命群众”打成“走资派”。紧接着,老尤被游街、被批斗。再下来,老尤被遣送至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尽管母亲的“问题”不太严重、未被“革命群众”所管制,但也失去了“医院党委书记”的高位。
成长道路上的这一巨变,一下子就把年仅七岁的小众理从天堂打入了地狱:劳动改造期间,儿子不允许与父亲见面;父母双双下台后,大房子也被交了公;当年的“革命干部家庭”出身的“红苗子”如今却成了“走资派”的“狗崽子”。这一切的一切,给小众理幼小的心灵造成了苦难的创伤。所以,小众理从小就懂得了“为人要谦恭、处事要低调”的道理。
直到尤先生读完初中,“组织上”未查到父亲老尤有“太大的问题”,只好解除了对老尤的“劳动改造”。于是老尤便从乡下的“牛棚”回到了城里的临时住处,一家五口人终于团聚了。虽说父亲当时尚未获得“彻底解放”,但政治上的压力减轻了,日子也恢复了相对的平静。过了不久,高中毕业生尤众理先生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当上了工人。由于尤先生在工厂里工作认真、思想进步,到了尤先生年已18岁的时候,工厂推荐他去上大学。于是,尤先生成了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一名带薪的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修炼,尤先生的文学功底不仅得到很大提升,而且在他的身上显现出了“汉学家”的儒雅风采。大学毕业后,尤先生回到工厂当上了技术员,负责产品的金属机构和化学结构的研究。
到了1984年,尤众理先生迎来了好运气,因为父亲老尤在蒙受冤屈18年后,终于获得了彻底的平反和解放,然后回到常熟市政府当上了水产局局长。又过了两年到了1986年,尤先生以一名干部的身份,被调到了水产局,从而在父亲辖下的某科室里当上了一名科员。但是好景不长,父亲老尤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过度的身体摧残和精神折磨,当水产局局长仅仅四年后,便撒手人寰,年仅59岁。父亲的去世对尤众理先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尤先生不想再在水产局待下去了。于是,常熟市政府就把他调到了外贸局。就这样,集“技术员”与“汉学家”于一身的尤众理先生就开始了生意人的崭新生涯。
(三)一个大有作为的生意人
初登商场的尤先生平日里非常刻苦勤奋,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外贸战线上的一名新兵,需要对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进行“恶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勤补拙,外加处处用心,仅仅干业务员工作一年之后,31岁的尤先生就被提拔为副科长。
作为常熟市外贸局化工产品科的领头人,一个主抓桉叶油出口的业务好手,尤先生的工作业绩是显而易见的。就拿一家由尤先生管辖的、主要加工桉叶油的工厂来说吧,当尤先生刚刚接手此项业务时,工厂只有工人十几名,一年才出口桉叶油十几吨,出口额还不到100万美元;但到了第二年,这家工厂的桉叶油出口已经跃升到年出口量50吨,出口额达到600多万美元;再等到第三年,此工厂桉叶油的出口跳到了年出口量的100吨,出口金额飙升到了1,100多万美元,而工厂的人数也从原来的10多名,增加到了60多人。三年里的三次飞跃,这足可以证明:尤众理先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生意人。过了不久,由于工作需要,常熟外贸局决定把外贸老手尤众理先生调往该局设在广东深圳的办事处工作。就在深圳工作期间,尤先生还和他的一位小同乡、青梅竹马的周小姐走进了婚姻殿堂。
说起这位尤先生的第一任太太周小姐,我不得不简单提一提该女士的父亲,也就是尤先生的老泰山老周。老周与尤先生的父亲老尤是至交,而周太太还是老尤当年的老部下。但老周的一生遭遇比老尤好得多了。当尤先生调到深圳时,老周已经是中国国企大公司、香港华润集团化工医药部的总经理,一个手握重权的“大人物”。而周小姐未与尤先生成婚前,早就随父移居到了香港。
按常理,娶了香港人当老婆的尤先生应该理所当然地移民香港,因为在中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香港可是个大陆人特别向往的好地方。然而坚守自己工作岗位的尤先生一直在深圳一心一意地为常熟外贸局效劳,并没有特想移民到香港的意思。然而,家庭与事业是不可能两全的,为了家庭的利益,到了1992年,也就是结婚后的第三年,尤先生才以夫妻团圆的方式到香港定居。从此后,常熟外贸局的官员“尤众理同志”就变成了香港商人“尤众理先生”。
(四)一个谋生海外的大陆人
为给乘龙快婿安排一个体面差事,华润集团化工医药部总经理老周就请他的老朋友、一家大公司的的董事长帮忙。于是,尤众理先生在这家大公司里谋得了一办事员职务。
初到香港的尤先生是纠结的,也是艰难的:他不仅必须面对从国有企业大经理到私营公司小雇员的“华丽”转身,而且还得尽快熟悉环境、顺应潮流,以便在香港获得一席之地。但现状是冷酷的:因为他既不了解这“一国两制”的“异域”处理商务的具体办法,也弄不清这资本主义的“他乡”待人接物的种种规矩。然而这一切难不倒打小就懂得做人道理的尤先生。所以他就以“人生处处皆学问,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劲头,努力钻研、勤奋工作,一步步地融入了香港商界。
从“打杂小跟班”,到“金牌外销员”,尤先生只用了短短的一年时间。当然,尤先生为公司赚了不少银子。但是,公司里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让他深感困惑。于是,尤经理毅然辞掉工作,另谋出路。就在这个时候,机遇突然造访了尤先生:江苏省盐城市一家颇有影响的上市公司聘请尤先生到该公司旗下的分公司就任总经理。但是,深入到这家大公司之后,尤先生这才发现,这个外表光鲜、内部却充斥着“大锅饭”味道的国营公司相当复杂,公司里的大部分成员几乎都与这家上市公司的“有关领导”或“上级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稍有不慎,就不知道自己会得罪那路“诸侯”。好在位居总经理职务的尤先生是整个公司的业务“大拿”,凭着他骄人的业绩,公司一直赢利,尤先生的日子过得还算如意。
在这家公司干了三年后,羽翼丰满的尤先生感到是“开自己公司、干自家买卖”的时候了。于是,他从公司全身而退,在香港北角的一幢办公楼里创立了“香港华运发展有限公司”。从此以后,大陆人尤众理就蜕变成了地地道道的香港商人。
(五)一个重义轻利的实诚人
公司成立后,尤经理就清楚地认识到:游走在变化多端、相当复杂的生意场上,需要一个人的勤奋、毅力和智慧。
新公司刚开张不久,尤经理就接到了一单好生意,是一笔与南京一大公司签订的800万美元的大订单。与南京方面的协议签好后,尤经理接着就和韩国的有关公司签订了从韩国进口此产品的合同,紧接着就把有关购货的信用证开出了。由于要货的时间很紧,尤经理就要求这家公司必须在收到信用证后的25天内装船。与此同时,尤经理也催促南京的买家速开买货的信用证。在尤经理的不断催促下,一个星期之后,终于收到了这家南京公司开出的信用证的传真件。然而,当尤经理去银行查询时,却令人震惊地发现:这所谓的信用证原来是这家南京自行“杜撰”的假文件。但是,那时候的韩国的卖家已经发电报通知尤经理“货已备好,准备装船”了。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尤经理只好连夜搭飞机去南京与买方交涉。经过了解之后,尤经理这才发现:原来这家南京公司的账上的钱不够,无法开出800万美元的信用证。
为了解决此问题,尤经理最后只好动用他在南京的有关朋友关系。在朋友们的鼎力帮助下,终于让“利源公司”凑齐了资金,完成了生意。尤经理也兑现了对韩国公司“及时发货、不损诚信”的承诺。 尽管在这笔生意上,尤经理几乎是白忙了一场,无利可图,但他的对合同的认真执行和对生意的轻利重义得到了各方面的赞扬。为了进一步拓展生意,思维缜密的尤经理决定采取一套“双管齐下”、“内外开花”的贸易策略。具体而言之,他一方面与老家常熟一家著名乡镇企业搞中外合资,在常熟办厂,共同经营小皮夹的金属配件生意;另一方面,他把主销业务定位在纱线买卖上。无论是棉纱、毛纱还是涤纶纱,只要有钱可赚,他都统统涉足。 但尤经理的主项业务还是以毛纱为主的纱线生意。就当时而言,作为纺织品类别的毛纱业务,在国际市场上可是个利润颇丰的大买卖。按道理,国内人脉极佳、国外市场特熟的尤经理大可以利用这一良机大赚特赚,然而天性使然的尤经理生来就是个“知足者常乐”、“为人不可贪”的性情中人。令尤经理同行们难以理解的是:“华运公司”的大笔毛纱交易,不是旨在赢利,而更多的是在“帮衬朋友、服务乡里”。
举个例子来说吧。有一年,尤经理干了整整四亿元人民币(当时约合4,800多万美元)的巨额毛纱生意,但这位可爱的尤先生除了对大多数的业务免费帮忙外,只对部分交易收取千分之七(0.7%)的“佣金”。一年忙下来,4,800万美元的大生意,他最后只拿到几万美元的“好处费”。难怪当时常熟市的一位大领导有一次对尤经理语重心长地说道:“小尤啊,生意成功是你的性格,而生意失败也是你的性格,因为你是个性情中人。”
现在想一想,倘若尤先生把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稍稍施展一下,那么今日的尤众理先生可能已经是香港商界颇具名声的“一代大鳄”了。我讲此言绝非空穴来风。比如有一年,常熟一公司通过尤经理从国外买进1,000吨羊毛、化纤等原料。买进货物后,该公司就在国内干起了“来料加工复出口”的生意。一来一往,一进一出,1,000顿的原料就让该公司净赚了每吨两万元人民币的差价。算下来,这笔1,000吨的原料业务,竟然让该公司获得了2,000万元人民币(约合242万美元)的暴利!如果这笔生意由尤先生与他国内的合资公司来共同运作,那么滚滚而来的大把银子就不会落入别人的腰包了。
除了办事规规矩矩、做人诚诚恳恳外,尤经理还是一个记恩不记仇、待人有口德的善心人。作为生意人,他与合作对象或贸易伙伴之间的恩恩怨怨、争争吵吵都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尤经理从不对人讲一句不敬之言;即使有人在生意上伤害或冤枉过他,但生性大度的尤经理总是会去寻求和平友好的途径来解决纠纷。他几乎不会主动利用法律手段来投诉对方。
尤经理为人太实诚、太厚道的性格在不经意间也给他个人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影响。正是因为彼此性格上的不兼容性,尤先生和他太太周女士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后的尤先生就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事业之中。但好人总会有好报的。为人善良、厚道的尤先生后来赢得美人归,把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娶为妻子,她就是尤经理的现任夫人张女士。尤先生夫妇二人协力同心共同打理着他们的业务。尤先生主打香港生意,而尤太太管理在他们在国内的买卖,彼此间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就是香港儒商尤众理先生的故事,一个集诚信与操守于一身的香港人。
注:本文选自拙作【东西南北中国人—细谈如何到大陆做生意】,这本书于2014年由台湾采薇出版社出版、发行。

